X左邻X右邻 左邻高右邻低




X左邻X右邻 左邻高右邻低

文章插图
上回说到,大雪覆盖,天寒地冻,村庄一片银白 。我们为了在堂屋里烤火取暖,免不了要去寻找硬柴,免不了要走出户外踏进雪地 。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我们又免不了将身体瑟缩,搓手跺脚以趋赶寒冷 。在您看来,我们似乎是可怜兮兮,如没娘疼的野孩子 。其实不然,其实正好相反 。我们的童年绝对是快乐的 。回首童年,是满满的幸福与温馨 。原因很简单,我以及我左邻右舍的小伙伴,都有一个温暖的家的港湾 。我们的家中,父亲坚强,母亲勤劳,兄弟姐妹很多,相亲相爱 。
我们在村子里上窜下跳疯跑着玩耍时,是十岁上下的年纪,时间在1979年前后 。我之所以只写这个时期的村庄印象,没有什么复杂的考虑,只是因为在这个年龄段,我们每天都活跃在村子里,村庄印象鲜明,村庄熟悉亲切 。后来我们走出村庄,外出求学,对村庄的印象就只剩支离片断 。
【X左邻X右邻 左邻高右邻低】那时的村庄,每家每户都住进了砖瓦平房 。我说的是"住进了",表示这件事情是艰辛和不易的 。我们这地界,从解放前直到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民居住宅都是以草房子为主 。但自从1968年,为了向建国二十周年献厚礼,村庄开始大兴建造砖瓦平房之后,没几年时间,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砖瓦平房,那时的村庄,引领住房潮流的就是砖瓦平房,就如同现在以小洋楼为潮流一样 。如今的村庄,草房早已是消失不见了,砖瓦平房也近乎绝迹 。我算了一下,砖瓦平房统领村庄潮流的时间,前后大约三十多年 。
砖瓦平房领潮流的年代,草房子仍然存在 。草房子依附在砖瓦平房侧面或者后面,主要用作厨房以及其它 。正房如果不是砖瓦房,会是一种耻辱 。就如同如今盖房不盖楼房便觉得矮人三分一样 。后来,村子里所有的厨房当然地也都换成了瓦盖顶,但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家厨房顶上掀掉稻草盖上机瓦,没有领村庄潮流之先也没有甩潮流之尾,即便我们家历年来人口多劳力少负担重 。以我父亲事事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以我母亲风风火火手脚勤快的本事,他们在家庭建设家人穿戴以及生活的细枝末节各方面,是不会轻易输给旁人的 。
X左邻X右邻 左邻高右邻低

文章插图


我认为,当年的"平房",可写为"贫房",——广大贫下中农社员同志们的新型住房 。在居住平房或者"贫房"的年代,村庄的"活法"同现在是有很大不同的 。就如同草房子彻底消失了砖瓦房濒临绝迹了一样,许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产生活用具也彻底消失了或濒临绝迹了 。碾子、石磨、打豆腐必用的大浆盆、崴架、腌菜用的大瓷坛、大水缸、土把茶壶、火钵子、犁耙耖磙、石磙、兑窝子、渔网、斗笠、蓑衣……等等 。不同的用具代表着不同的"活法",有些还在传承,更多的是已经失传 。
村庄住平房或者"贫房"的年代,基本沿袭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是一般农户也掌握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解放前或者解放初,大部分贫困人家置办一副犁都是有困难的,更别说拥有大量比如犁耙耖磙耕牛等等全套的工具用具 。这个时期他们都拥有了,人丁兴旺,工具齐备,有地有收获,热热闹闹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各家各户自产自用,幸福感十足 。我以石磨为例,让您一窥我们从前的乡村生活 。
我们小的时候,庄上几乎每家都有一付石磨,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我们在打闹嘻戏时,常常被大人叫过去,有几份不情愿地帮他们"推磨" 。石磨的使用是十分频繁的 。磨米粉、磨豌豆、磨豆浆、磨麦子……磨米粉最勤,母亲用竹筛滤下的碎米都磨成了米粉 。然后用米粉做细米粑粑做煮粑正月十五做元宵吃 。我母亲总是十分能干,中午放工回来的间隙,也要抓紧时间把已经发好酵的细米粑粑塌出来 。让我们一家老少有零食 。发过酵的细米粑粑,香气四逸,因此不能独家享用,用瓷碗盛了,送左邻送右邻,让邻家的老人、小孩尝尝 。——磨豌豆,做豆瓣酱,做甜面酱 。做酱菜,酱萝卜、酱黄瓜、酱冬瓜皮、酱苕瓜……家家会做,每家都做 。夏天,我们家门前篱笆围着的菜地里,木棍搭架,上面就是曝晒着的酱缸 。别人家门前也是,晒着酱 。进入冬季,磨豆浆打豆腐做腐乳做豆腐干,磨麦芽熬麦芽糖做炒米糖块,磨麦子粉做饺子做玉拿片做荷叶子……做豆腐干也要晒,一块块发毛的豆腐块摊晒在禾场上的晒架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