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无土养殖密度多少合适?( 二 )


3、水质调控:水质要求“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透明度以20~30厘米为宜 。当透明度大于30厘米,每次亩施有机肥20千克,增加池塘中的桡租类、枝角类等泥鳅的天然饵料生物 。透明度小于20厘米,应停止或减少追肥 。高温季节经常注入新水,更换部分老水,定期开启增氧机 。
4、日常管理:每天坚持早中晚巡塘,随时掌握水位、水质和泥鳅的摄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平时勤除池边杂草,高温季节每隔15天用二氧化氯一次,每7天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在养殖的中后期每月施1~2次微生物制剂 。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漏洞及时修补,发现鱼病及时治疗,做好养殖日记 。
四、泥鳅病虫害防治
1、寄生虫病:泥鳅被车轮虫、杯体虫、三代虫侵袭的泥鳅常浮于水面,打转不安 。防治方法为0.7毫克/公斤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合剂溶水后全田均匀泼洒,或鱼虫净(溴氰菊酯溶液)0.15~0.22毫克/公斤全田均匀泼洒 。
2、打印病:泥鳅打印病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而至,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并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 。防治方法同赤鳍病 。
3、赤鳍病:泥鳅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背鳍附近的部分表皮脱落,呈灰白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裸露,不摄食,直至死亡 。可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或0.3毫克/公斤的强氯精全田泼洒,24小时重复1次即可,以后每隔半月泼洒一次可进行预防 。
4、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 。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 。
5、水霉病:水霉病早期不易被发现,当肉眼能发现时,菌丝已侵入泥鳅伤口,并向外长出外菌丝,簇拥成棉絮状 。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可将病鳅肌体组织降解而分泌出大量黏液,加重病情,使之食欲大减,衰弱而死,常在春、秋季节或冬季繁殖,只要鱼类皮肤有创伤即可被感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