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屋门对着电线杆好吗 堂屋中间正对电杆


新华社合肥5月16日电 题:三上多盘坳:老田家亮堂了!
新华社记者陈尚营
记者近日再次见到田帮根,还是熟悉的憨厚笑容,粗糙有力的大手,沾满泥巴的解放鞋……走进老田家里,发现明显的变化——堂屋、饭厅墙壁粉刷一新 。“不用‘松光亮’了,不担心墙被熏黑了,刷白了亮堂些 。”老田一边泡茶一边说 。
58岁的田帮根是记者的老朋友,家住安徽六安市霍山县大化坪镇多盘坳村,记者曾两次来这里采访 。多盘坳地处大别山腹地,村如其名,进山的路“一盘接一盘” 。从县城开车进村,60多公里的路程,要走近两个小时 。
老田住在村里最偏远的廖寺园村民组,靠近大别山主峰,海拔超过900米 。

堂屋门对着电线杆好吗 堂屋中间正对电杆

文章插图
5月11日,田帮根走在自家门前的小路上 。虽然已是中午,山里依然被大雾笼罩 。(新华社记者 陈尚营 摄)
2019年7月,记者第一次来到大山里的多盘坳 。那时候的老田,最烦心的事是用电 。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大别山区的霍山、岳西、太湖、潜山以及皖南山区的祁门、休宁6县(市),在小水电站自供区基础上形成了6个水电供区,供电人口50多万人,多盘坳村也属于水电供区 。
近年来,由于电力设备超期使用,线路老化,导致经常停电,“松光亮”成了老田家照明的“担当”,这种从枯死的松树上劈下来的木条,富含松油,燃烧时间长,可以就地取材 。
“这东西烟大,家里的白墙熏成了黑墙,连人的脸也熏得黢黑 。”老田的妻子何祥萍说,要不是总停电,谁都不愿意用“松光亮” 。不得已,村里有人买了汽油发电机,除了临时照明之用,还可以帮忙给左邻右舍的手机充电 。
堂屋门对着电线杆好吗 堂屋中间正对电杆

文章插图
燃烧的“松光亮” 。(新华社记者 陈尚营 摄)
2020年春节前,记者再次来到老田家 。此时安徽省水电供区改革已经启动,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接手原水电供区电网进行改造 。
廖寺园属于第一批改造的区域,改造中更换了更高标准的电线杆和导线,还做了差异化设计,提高了线路抗覆冰能力,以保障群众在冬季时的稳定用电 。
2020年元旦刚过,老田家彻底告别了水电供区电网,用上了大电网 。
堂屋门对着电线杆好吗 堂屋中间正对电杆

文章插图
田帮根、何祥萍夫妻俩在家门口合影 。(新华社记者 陈尚营 摄)
当时从村部到老田家的路是土路,山里刚下过雪,山路积雪未融,记者所乘的车辆在快要到达老田家的一个陡坡上打滑熄火 。老田急匆匆地扛着铁锹过来帮忙,“电不停了,啥时候能修条水泥路就更好了!”老田说出新愿望 。
修路的事很快有了结果,2020年年底,从村部到廖寺园的水泥路修通 。
“现在你们来方便多了 。”这回见到老田,他正忙着喂羊 。他家柴房里,还留了一些“松光亮”,“现在用不上了,当柴火了 。”老田说 。这两年,他把家里的地面进行了硬化,熏黑的墙壁重新刷回了白色,家里亮堂了 。
堂屋门对着电线杆好吗 堂屋中间正对电杆

文章插图
5月11日,田帮根在数羊 。(新华社记者 陈尚营 摄)
【堂屋门对着电线杆好吗 堂屋中间正对电杆】电好了,路通了,老田夫妻俩养羊、种茶,还搞中药材种植,日子简单而充实 。最近,老田有了新的想法,想买辆摩托车,方便下山办事、打零工 。“我还不会骑,得现学 。”老田笑着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