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公民信息1万条怎么罪 50亿条公民信息泄露( 五 )


在日益繁杂多变的网络交易中,服务商们忙于应付各种生意,对于用户信息保密仅仅是基于商业道德或品牌荣誉的角度,其实施力度可想而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法律监管的缺失是类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爆发的根本 。行政主管部门,比如工商局、银监会、证监会、通管局等相关部门应该形成联动机制,对泄露用户信息的行为甚至是“出卖”用户信息的行为进行狠狠打击,还消费者以安全,还消费者以放心 。
因商家过失导致消费者经济损失的理应赔偿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 。
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另外,《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也有相同的规定 。如果由于经营者的过失,导致消费者经济损失的,理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
用户信息泄露不仅存在于个别计价电商平台,几乎是当下电商行业的一大“通病”,而信息泄露中受害最大的是处于被动的消费者 。要在购物过程中避免信息泄露,需要消费者、电商平台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全国首部《电子商务法(草案)》中,加大对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明确包括第三方电商平台、平台内经营者、支付服务提供者、快递物流服务提供者等在内的信息安全保护责任主体 。提出对未履行保护义务的,最高处50万元罚款并吊销执照;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那么,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呢?
第一,网站用户信息泄露有多种可能性途径 。现在许多APP、网站、公众号、小程序都需要用户注册账号后才能正常使用 。因此,每个网民拥有多个账号是很平常的事情 。在注册时,网站一般都需要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如常见的账号、密码、邮箱等,像一些电子商务、婚恋、交友网站等还需要实名认证,要求填写的信息更加详细 。平台上的用户数据泄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黑客利用平台存在的安全漏洞入侵网站,盗取用户数据库;网站内部工作人员倒卖用户信息;通过撞库攻击,窃取用户数据;利用钓鱼攻击窃取用户信息;通过木马、病毒窃取用户隐私信息 。
第二,法律条文需细化,相关部门应适时介入 。我国关于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条文不够明确,适用范围尚且不够精准,相关条文必须得到进一步细化、规范,以此更加公平公正地惩治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造成者,保护公民切身利益 。此类信息泄露事件不适用“不告不处理的”的原则,相反,执法部门应主动积极介入案件调查,并对实施者进行追责处理 。
第三,信息安全无小事,用户必须增强信息保护意识 。警惕要求重新输入账号信息,否则将停掉信用卡账号之类的邮件,不要回复或者点击邮件的链接,以免落入圈套 。同时,避免开启来路不明的电子邮件及文件,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升级病毒知识库和操作系统补丁,将敏感信息输入隐私保护,打开个人防火墙 。网络银行时,选择使用网络凭证及约定账户方式进行转账交易,不要在网吧、公用计算机上和不明的地下网站做在线交易或转账 。不要在多个网站使用相同的注册账户名以及登录密码,防止网络黑客有意盗取,造成多个网站个人信息的连环失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