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墓遗址 娘娘坟的来历


甘肃的朋友曾经告诉我,在河西走廊至今有这样一个传说:在焉支山顶上,曾盛开着的一束非常壮观的莲花,但隋炀帝来这里开“万国博览会”时,走过去,那莲花却没了 。传说与609年,隋炀帝亲自统兵,随带文武百官和妃嫔以及各种服役人员等十万余人,西巡河西走廊,打通西域的那段历史有关 。然而,为什么会有莲花,为什么隋炀帝走过去就会没了呢?都说无风不起浪,对于传说来说也一样 。许多年来,我一直寻找到这中间的答案,终于,在此处找到了 。

娘娘墓遗址 娘娘坟的来历

文章插图
扁都口位于祁连山中段,民乐县城以南30 。每每夏季,这里的油菜花便会在天地间开出一片金黄,置身于此,都会有一种变成了油菜花的感觉 。而这黄花地的风光与碧云天一起,准会将人们拉向那段悠远的历史 。
莲花衰落,总会伴随着一段幽暗甚至伤感的故事 。在扁都口有一个地方,人们将它称为“娘娘坟”,它紧邻227国道,有墓堆,坟头长满了萎萎芳草,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那段哀婉 。于此,史书里给我们的答案是这样的:据《隋书·卷三·炀帝上》记载,隋炀帝的那次西巡,在隋军在结束与吐谷浑的战争后,来张掖的途中,于六月癸卯(八日)“经大斗拔谷(扁都口),山路隘险,鱼贯而出 。风霰晦冥,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者太半” 。而《资治通鉴·卷181·隋纪五》的说法却与此不同,即是隋炀帝在张掖的活动结束后,“车驾东还,经大斗拔谷,山路险隘,鱼贯而出,风雪晦冥,文武饥馁沾湿,夜久不逮前营,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八九,后宫妃、主或狼狈相失 。与军士杂宿山间 。九月,乙未,车驾入西京” 。
【娘娘墓遗址 娘娘坟的来历】
娘娘墓遗址 娘娘坟的来历

文章插图
这就是说,隋炀帝在来时的路上或者归去的途中,在扁都口遇到了这场夏日的暴风雨或者暴风雪 。另外,关于隋军死亡的人数在历史上也是存在争议的,即是对于隋军这次在大斗拔谷的损失,《元和郡县志》记“士卒冻馁死者十六七”,《北史·隋本纪》、《隋书·炀帝纪》和《资治通鉴》都说“士卒冻死者大半”或“大半”,但同一本书的《隋书·食货志》却记这次损失是“士卒死者十二三” 。
专家们较为认可的是,《隋书·食货志》的说法,其他典籍记载的数字之大,令人难以想象,而在暑日,隋军冻死者如此之多,不能令人信服 。
十之二三与十之六七之间有差距让人感叹,但即便是十之二三也是历史的哀怨 。要知道,他们可是为大隋王朝征服吐谷浑的勇士,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活了下来,却将自己的性命很不幸地丢在了这条山谷里 。
在入扁都口之前的608年,高车国听信隋使裴矩的劝说,率军袭击吐谷浑,吐谷浑惨败 。步萨钵可汗率部退入西平郡〔治湟水,今青海乐都〕境内 。609年3月,隋炀帝西巡陇西黄河以右,出临津关(今甘肃临夏积石关),至西平郡,就是冲着吐谷浑残部而来的 。

娘娘墓遗址 娘娘坟的来历

文章插图
在今青海省大通县的娘娘山(金山),隋炀帝大宴群臣的同时进行了针对吐谷浑的军事布置,他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屯雪山(今祁连山),太仆卿杨义臣屯瑟琶峡(今门源仙米峡一带),将军张寿西屯泥山(又称泥岭,在今大通河上游) 。这些大军连营百里,包围了吐谷浑据点覆袁川(今门源西永安滩一带),大败了吐谷浑,可汗伏允仅率数十骑逃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