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科技支撑“双碳”潜力

【如何挖掘科技支撑“双碳”潜力】眼下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 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绿色能源、低碳产业、清洁技术 ,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赛道
近日 , 科技界传来好消息: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全新接触电致催化机制 , 既可以用于对环境友好的材料进行催化 , 又能避免对环境二次污染 , 为化学、能源等工业的低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
科技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 。 这主要表现在:从能源供应端看 , 科技可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 构建清洁能源供应系统;从能源消费端看 , 低碳技术能够推动传统能源工业革新 , 降低碳排放强度;从人为固碳端看 , 去除二氧化碳 , 需要借助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及封存等技术手段 。
科技支撑“双碳” , 潜力巨大 , 但挑战也不小 。 近年来 , 围绕低碳发展转型目标 , 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积极布局了一系列新技术 , 取得不少有价值的成果 。 过去10年 , 得益于技术进步 , 风、光发电成本大幅降低 , 逐步进入平价时代 , 风电、光伏走进千家万户 。 煤炭清洁利用、煤制烯烃工艺等技术 , 推进煤炭绿色低碳转型 , 提高了煤炭的使用效率和经济价值 。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交通、物流、建筑等领域融合 , 人们的生活出行更加绿色 。 科技创新是我们实现“双碳”目标的底气 , 然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 我国只有30年过渡期 。 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实现“双碳”目标 , 我国低碳发展转型任务异常艰巨 , 应对挑战 , 全社会期待科技有更大作为 。
科技支撑“双碳” , 做好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是前提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 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 去年10月 , 我国出台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 , 为“双碳”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了依据 。 要立足国情 , 用全国一盘棋的思维 ,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 , 协调有序推进 。 近些年 , 我国在绿色低碳科技领域发表了大量成果 , 但产学研相结合不够;高校院所关注前沿科学和技术 , 企业注重碳排放的损益 , 畅通低碳技术创新应用链条 , 还应在科技上做好战略统筹布局 。
科技支撑“双碳” , 解决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是着力方向 。 让绿色科技发挥作用 , 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都有不少待解的难题 。 比如 , 解决目前平均弃风、弃光率较高和新能源使用效率总体偏低的问题 , 就要补上储能技术方面的短板 , 增强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 。 再如 , 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 同样有许多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 要坚持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并重 , 在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突破上下大功夫 。
科技支撑“双碳” , 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是突破口 。 一些高碳排放行业产业规模大 , 技术和装备更新成本较高 , 使用绿色技术替代动力不足 , 有必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推动绿色技术有步骤推广 。 当前 , 绿色氢能制备和人为固碳等技术尚不成熟 , 亟待结合适用场景 , 通过示范推广 , 做好前沿技术储备和规模化应用探索 。 此外 , 碳中和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 我们应把握这一国际合作机遇 , 参与到全球绿色技术研发布局中 。
眼下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 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绿色能源、低碳产业、清洁技术 ,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赛道 。 在这场具有变革意义的同台竞技中 , 我们应把握机会、全力拼搏 , 争当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 (喻思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