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又称为什么节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节( 二 )


“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 。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 。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 。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 。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 。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 。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 。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 。
历史发展
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 。民间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举行 。如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 。”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 。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之时 。
在20世纪20-40年代,七月十四祭祖远比“七夕”、“清明”热闹 。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七月十四节俗的首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
20世纪50年代,七月半祭祖依然热闹 。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传统七月半祭祖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七月半祭祖,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 。“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七月半祭祖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七月半祭祖节却被冷落了 。
【中元节又称为什么节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节】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 。加上由后期演变成的“中元节”所赋予与鬼魅“迷信”的密切关联,所以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 。如今原始内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