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 。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 。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 。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文章插图
节日由来
历史渊源
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 。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 。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

文章插图
融合演变
七月十四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 。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之后道教的说法 。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 。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 。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

文章插图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七月半”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 。
三俗合一
一般认为,中元节,又名“盂兰盆节”、“鬼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 。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 。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
- 肚子上为什么会长赘肉 腹部赘肉多是什么原因
- 为什么黑色车漆洗过后会有水印 为何黑色车漆有水印
- 为什么绅宝x55停产了 绅宝x55为什么停产
- 七月半中元节可以请客吗
- 蝴蝶犬串串狗 为什么蝴蝶犬串串很多
- 为什么九里香不开花 九里香不开花怎么办
- 为什么老是梦遗滑精呢 梦遗滑精怎么办
- 狗为什么喜欢吃屎呢 狗为什么喜欢吃屎
- 昆明犬好养活吗 为什么养昆明犬的不多
- 狗要死的时候为什么要离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