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坡和背风坡的特点 迎风坡以什么作用为主


知识点(1)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可以分为三个过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 可以按照水资源的迁移方向 , 来记忆 。
①陆地内循环:由下至上(植物蒸腾+蒸发)、由上至下(降水+下渗);
②海上内循环:由下至上(蒸发)、由上至下(降水);
③海陆间循环:由下至上(海面蒸发)、水平向左(水汽输送)、向下(降水+下渗)、水平向右(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

迎风坡和背风坡的特点 迎风坡以什么作用为主

文章插图
图1 水循环的过程
(2)迎风坡
【迎风坡和背风坡的特点 迎风坡以什么作用为主】迎风坡 , 即迎着风的吹拂方向的山坡 。如下图所示 , 风由左向右吹拂 , 箭头的方向代表着风的吹拂方向 , 箭头的颜色代表着温度(蓝色气温低、橙色气温高) 。
①迎风坡:含有充足水汽的风(暖、湿) , 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迎风坡 , 会被迫抬升 , 冷凝、成云致雨 。气温由5℃下降为-15℃ , 水汽含量也逐渐降低(冷、干) 。
②背风坡:越过山坡后 , 随着海拔的降低 , 风的气温逐渐升高 , 且由于风比较干燥 , 升温的速度更快(干绝热增温率>湿绝热增温率) 。气温由-15℃升高为10℃ , 即产生“焚风”(热、干) 。
迎风坡和背风坡的特点 迎风坡以什么作用为主

文章插图
图2 气流越过山坡的过程
(3)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 , 温度逐渐降低 , 降水也会发生变化 , 因此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带 , 也存在着差异 。主要有以下几个规律:
①基带:山脚的植被类型(基带) , 与同纬度的植被类型一致;
②山脚-山顶:由山脚-山顶的植被变化 , 与从该地-高纬度地区的植被变化一致;
③地形的影响:同一海拔高度 , 迎风坡(降水多)、阳坡(光照充足)的植被更加茂密 , 背风坡和阴坡的植被更加稀疏 。
迎风坡和背风坡的特点 迎风坡以什么作用为主

文章插图
图3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例题
迎风坡和背风坡的特点 迎风坡以什么作用为主

文章插图
图4 例题
答案:B、B
精讲精析:(1)分析题目中的示意图 , 提取关键信息 。题目中的图片 , 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因此该地位于北半球、距海较远(我国西部)、光照条件一般(北坡) 。从图中可以看出 , 该山脉最高峰大于4000m , 且从山脚至山顶 , 降水先增加后降低 , 植被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
(2)分析该地区的水量支出 。水量支出的主要途径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植物截留与蒸腾、转化为固态水等 。而题干所述 , 该地区不产生地表径流 , 下渗2%(地下径流很少) , 蒸发28% , 因此植物截留与蒸腾+固态水占据了近70%的比例 。而固态水只存在于山地的高海拔地区(图中的冰雪冻原 , 海拔>4000m) , 整体分布面积较少 , 且4000m以上的降水小于低海拔降水 , 因此形成的固态水并不会十分丰富 。因此 , 植物截留与蒸腾 , 是该地区水量支出较大的途径 。
(3)分析海拔、降水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 。一般来说 ,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降水越少 , 植被会越稀疏 。该地区的自然带分布 , 与常规的分布不同 , 而是出现了“倒置”的情况 , 即随着海拔的升高(0m-4000m) , 降水越来越丰富 , 植被越来越稠密 。因此该地很可能是山地的迎风坡 , 抬升气流 , 使得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 , 遇冷凝结 , 成云致雨 。因此由山脚至山腰 , 植被越来越稠密 , 呈现出:半荒漠-甲-山地针叶林 , 各个选项中的稠密程度:荒漠<半荒漠<山地草原<山地针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 , 因此甲的植被应该为山地草原(位于半荒漠、山地针叶林的中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