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泥鳅怎么养?稻田养泥鳅技术分析( 三 )


2、选择健壮的亲鳅:用于繁殖的亲鳅可从沟塘捕捞,也可以到集贸市场上选购 。亲鳅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10厘米以上的二龄泥鳅,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 。发情期的雌泥鳅肚大腹圆,整个腹部膨胀的颜色发白,有光泽,用手轻压感觉柔软,生殖器突出 。
3、繁育池的准备:繁育池可因地制宜建造,一般选择在进排水方便、靠近养殖场的地方,可用砖临时垒个池子,然后铺上干净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长方形不锈钢铁箱为繁育池,面积根据孵化数量而定 。池子的深度在1米至1米五左右,不可以太深 。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扫干净,用清水将池壁和池底都刷干净 。繁育池使用前三天注入新水,水深不超过50厘米,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晒三天之后才可以放入亲鱼,放鱼前需要测量水温,合适的水温是18摄氏度到30摄氏度 。水温稳定之后,在池塘边上采集自然生长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冲洗干净,仔细检查水草,去除水草上附生的小虫子等等,然后将水草放入繁育池,这样就为泥鳅的自然交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个繁育池中一般放入两条雄泥鳅,一条雌泥鳅 。泥鳅一般在傍晚或清晨产卵,所以养殖人员要勤于观察,等到雌鳅排出卵后,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很差,容易从水草上脱落而被泥鳅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就要把亲鳅从繁育池中捞出 。
4、鳅苗的孵化和饲养:水温在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情况下,3天即可孵出鳅苗 。刚刚孵化出的鳅苗长度大约5毫米,由黄色逐渐变成黑色,3天后开始主动摄食 。从第3天到第8天,可以用煮熟的鸡蛋黄投喂,每隔三至5小时投喂一次,投喂量不宜太大,以1小时内吃完为度 。鳅苗繁育的时间是4到5月份,这时河水或湖水逐渐变绿,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为鳅苗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饵料 。泥鳅喜欢动物性饵料,因而,从第5天开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营养的饵料 。洄水是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大量草履虫的水体 。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漂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 。打捞鱼虫之后,用20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这些极小的浮游生物是鳅苗最喜爱的饲料 。孵化后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可以摄食更大一些的鱼虫,所以饲喂的饵料从200目筛的洄水,逐渐增大到100目筛,80目筛的鱼虫 。随着鳅苗摄食量的增加,随时调整饲喂的次数,到30天为止,调整为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 。泥鳅的生长速度很快,孵化后30天,就能长到3厘米左右,如果是规模化养殖,这时便可以给它经过碾碎泡制的配合饲料了 。由于鳅苗采用的是静水养殖法,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要使用经过晾晒的水,与繁育池里水温差不超过1-2℃ 。
八,泥鳅成鳅养殖技术
从鳅苗孵化,大约60天的时间,泥鳅就长到了5至8厘米,这时的鳅苗便可以放入大池塘养殖了 。鳅苗入池之前,池塘需要经过精细的处理 。
1、池塘曝晒和消毒
①池塘曝晒:对于多年使用的池塘,阳光的曝晒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鳅苗入池前30天就要曝晒,将池塘的底部晒成龟背状,这样对于消灭池塘的微生物有很大的好处 。
②挖出底层淤泥:由于池塘的底层淤积了很多粪便和剩余的饲料,所以池底的淤泥是病菌微生物生存的栖息地,而泥鳅又有钻泥的习惯,喜欢在池塘的底部活动,所以对于泥鳅养殖池来说,鳅苗入池之前,必须要清除底层的淤泥 。一般情况下,用铁锨挖起底部40厘米的淤泥,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小车推到远离池塘的地方处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