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宝隆山庄 隆安风水宝地



隆安县宝隆山庄 隆安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隆安 , 是广西地道的一个边疆小县;
隆安 , 又称蝶城 , 是“那”文化之都 。
隆安 , 面积仅2277平方千米、人口近40万 , 历史上曾属于“化外”、“蛮荒”之地 。早在6500多年前古骆越的天空中响过阵阵春雷 , 它唤起了先民们对春种夏收的警觉和热望 。这时 , 人们顶礼膜拜 , 舞之蹈之 。顶礼膜拜的结果 , 是发现了水沟边上的野生稻 , 发明了或简陋或精致的大石铲 , 让丰稔的想象变成水田的稻浪 , 记忆从此郁郁葱葱;舞之蹈之的廷伸 , 是告别了刀耕火种的艰辛 , 演绎出一段稻作文明的历史 。最早 , 先民们把水田叫作“那” 。考古发现 , 其“那”文化的发源地就在隆安县的渌水江、罗兴江和右江交汇的称为“那雒”的地方 , 娅王的传说 , 芒那节 , 鸟图腾崇拜…….让从稻作文化衍生出来的“那”文化变的丰富而神奇 。
隆安县宝隆山庄 隆安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印象之一:
【隆安县宝隆山庄 隆安风水宝地】奇山秀水美不胜收 依山傍水生活恬静
位于北回归线偏北的隆安 , 喀斯特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巧妙组合 , 赋予了这方水土与清秀 。发祥于发达山下的布泉河 , 蜿蜒二十多公里 , 放眼望去 , 仿佛上天铺设的锦秀画廊 。清澈的河水犹如绿色的彩玉 , 两岸的青山恰似碧簪 , 宛如仙境 , 胜似天堂 , 将其比作“隆安的小桂林”、“壮乡的小丽江” , 可谓恰如其份 。绿水江漂流跌岩起伏、自然天成 。沿江两岸山清水秀 , 时而是茂密丛林 , 时而是藤条附壁 , 四处是奇珍异木 , 掩映田畴果园 , 风光秀美 。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龙虎山 , 境内群峰叠翠 , 古木参天 , 风景秀丽 , 野趣浓郁 , 奇花异草遍地 , 满野珍禽异兽 , 尤其是大大小小、成群结队的猴子 , 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
隆安县宝隆山庄 隆安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印象之二:
历史底蕴厚重 文化元素珍贵
隆安,是一座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城镇 。追本溯源,隆安设县置城,与曾任两广提督的明代著名儒学家王阳明有极大的渊源 , 作为心学大师的王阳明 , 不仅精通儒学、道学和佛学 , 而且能征善战 , 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据史料记载 , 明朝嘉靖年间 , 王阳明率军追剿匪患 , 由右江顺流而下 , 途经那久村驻扎 , 深感此地离宣化县城太远 , 需添设流官县治 , 镇据要害而保民安 。于是上书嘉靖皇帝 , 嘉靖皇帝遂亲自赐名隆安县 , 许以兴隆安康之意 , 希望置县之后皇业隆盛 , 社稷安宁 。1978年起 , 考古队在大龙潭进行考古发掘 , 出土了233件石器 。据专家考证 , 这些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最为先进的稻作工具;2009年 , 在丁当镇发现了更也遗址 , 出土了古人类骨头化石 , 各种动物骨头化石以及研磨器、蚌刀等稻作生产工具;2011年 , 又在乔建镇儒洁村发现了谷红岭遗址 , 出土300多件石器 。这些遗址的发现发掘 , 表现在新石器时代 , 骆越先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 , 并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化 , 即“那”“文化”的发源地 , 其影响范围包括两广、海南、西南诸省以及东南来各国 , 隆安的历史也因此向前推移到6500年前 。还有雁江古街、土司衙门遗址、榜山文塔……..都有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历史 , 他们见证了隆安的过去 , 代表着隆安的文明 , 是隆安人追忆历史的见证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