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的书法作品 师德师风书画作品( 二 )


所以,向梅学书起步很高 。在习研古人碑帖时,她谨记外公教诲“以贴为师,师古不泥,力求自身修养与笔墨的内在统一”,无论是楷、行、隶、篆,她都不一味去模仿 。她有自己的学书思想,在临习柳、颜、欧、赵、“二王”、汉碑的时候,将目光转向了每个字的用笔、结体以及笔韵、气韵上,领悟一个字的妙处,反复揣摩,辗转思考,经历了“习字、入帖、知味、神通”等过程,对书法的形气与神韵、意境与法度、含蓄与舒展等等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见解和顿悟 。
外公不仅教他技法,还启发她以通过学习书法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 。外公以言传身教和博大精深的家学传统,夯实了向梅的学识与素养基础 。
大约是童年时代与经史典籍不断接触的缘故,使得向梅自入学后就一直显露出过人的涵养和超凡脱俗的品质,对书法更是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长进 。
而长年累月的反复练习,使她对书法精髓和形质神采都有了深刻认识 。她五体皆能,尤其擅长篆书,所作书法结体之势大开大合,灵动厚重,朴拙率意,长短粗细疏密精当,用笔厚重挺拔而不迟滞,线条流转美妙无穷,古拙清隽,别有意趣,达到了似有意而无意、似无法而有法、似不求而已成的淳美艺术境界 。
她说,一件书法作品,必须在入古的基础上,融入书法家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打动当代人的心,才更有艺术价值!
向梅的书法就是顺应了现代生活的审美趋势 。她写出了自己特有的书风书貌 。

师德的书法作品 师德师风书画作品

文章插图
向梅和学生
师德的书法作品 师德师风书画作品

文章插图
向梅和学生

向梅回到安徽,也是与书法艺术分不开的 。
当年,向梅在上海求学的时候,和外公居住在上海松江泖港 。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公的书法作品,已经在国内外有着很大的名气了 。记得有一次,一个台湾老板专程跑到上海,出40万元买外公的作品,但外公不为金钱所动 。
外公最钟情于篆书和甲骨文,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 。在合肥包公园内,摆放有外公镌刻的岳飞《满江红》石碑;在滁州琅琊山,有外公使用篆体所写的《醉翁亭记》……
外公是传统文化人,对传统文化一生坚守 。为了传承书法艺术,外公在87岁高龄时,硬是将女儿收为徒弟,倾心传授她书法艺术 。外公还有个心愿,要将自己创作的一万幅书法作品捐给政府 。
这样,在徽园建成后,园内特设李策农书法艺术馆,向梅便调往徽园,负责李策农艺术馆日常管理工作 。
来到合肥后,独特的徽文化与书画艺术,彻底激发了潜藏在向梅内心深处的艺术激情与灵性,业余时间,她除了潜心临习书法外,又拜郑伊农先生为师,学习山水画创作 。
郑伊农曾任新安画院院长,是“新安画派”传承人 。在恩师的指导下,向梅广泛临习新安画派代表人物黄宾虹、汪采白、江兆申、张翰飞等人作品,不仅如此,还上溯宋元时期的绘画大家作品 。他将李成、范宽、郭熙以及黄公望、王蒙等人的作品挂在宿舍里的墙上,日日观察,细心描摹 。除了宋元时期的这些名人外,他还认真研究了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钱松嵒等现代大师的绘画艺术,从中寻找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向梅的渐渐成熟,她的基本功得到了强有力的夯实 。她除了不断积淀自己的学养、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追求自己的审美理想之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准则,不断汲取百家之长,用传统美术元素来丰富自己作品的艺术内涵,完善自己山水画的自我特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