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古代叫“乞巧节” 。行酒令里说的“七个巧”就是这样来的 。
根据《荆楚岁时记·七月》里的记载,古人过上这种乞巧节是在南北朝时 。
对于女性来说,当时的“七夕意义与现在不同 。这时女性会陈瓜果、穿七孔针在庭院中祭拜,是一种斋醮,以乞求巧艺,即女红 。

文章插图
七夕的起源很早,而且在先秦时期,时间不是七月初七,是七月初一,也跟搞对象无关 。
最早的七夕,其实不是老百姓的节日,而是官方节日,源于七曜,代表七政 。
也就是,七夕的源头是北斗七星 。
《史记·天官书》里就说: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
《尚书·大传》里说:七政,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 。
马融注: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 。第一曰正日 。
所以,其实直到汉代,七夕都是七月初一过,而且属于朝廷典礼,与一般百姓无关,跟搞对象更没关系 。
到了两晋,老百姓都知道了,七夕的时候牛郎织女星会凑到一起 。
人们发现牛郎织女星非常早,先秦时就有记载了 。
比如《诗·雅·大东》里就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
但故事被完善,是在南北朝时 。
南朝任昉《述异记》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杼织之功,贪欢不归 。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
顺便,牛郎牵的牛很特殊,是一头三条腿的瘸牛,会说人话 。
换句话说,织女的故事最早是个反面典型,有异性没人性,受处罚了,朝廷号召女性谨守七女德,不要学织女 。
也是从南北朝时开始,七夕固定在七月初七过 。
七女德:修身养德、谨言慎行、景贤贞烈、勤励节俭、积善崇圣、孝顺父母、应死无避 。
内容上,还是封建教条主义的那点东西 。
也就是说,其实一直以来,七夕都是织女社死的日子,古代每到七夕,就把钉着织女的那根耻辱柱竖起来给大家看 。
不过老百姓并不觉得牛郎织女这点事有多大问题,就觉得他们的爱情挺凄美,而且织女这种一心一意也算是忠贞的表现了 。
明清以前,七夕还属于一个比较严肃的节日 。你这么想,大闺女都在自己家里搞祭祀呢,都不出门,怎么搞对象?
可是老百姓过着过着,就彻底忘了七夕是织女的批判大会,光想着他们搞对象的事了 。
当然这也是明清时期的事了 。这个时候,牛郎织女的黑历史早没人管了,都惦记着这对情侣一年一度相会,这是爱情的表现啊 。
爱情也越编越离谱,还把那头三条腿的瘸牛给编死了 。不扒了它的皮披到身上,牛郎飞不起来呀 。你看古人编这故事,那都是有逻辑的 。
从清中末期开始,七夕才正式变成了中式情人节 。
在七夕还是一个严肃节日的时候,其实男性并不会特意过七夕 。
女性的节日,男人抹不开面子 。虽然那些浪漫主义的诗人也会写诗词,但还不好意思把七夕当成自己的节日 。直到南宋末年,七夕一直是女性为核心的,女性专属节日 。
不过有的地区男女阶级对立不那么严重,也会搞点小动作,比如做点有纪念和祝福意义的食物 。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日……曝经书及衣服,习俗然也 。
- 为什么军人见到比自己军衔高的要叫首长?
-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
- 唐代诗人李白死亡之谜?
- 封门村太师椅是谁留下的?
- 鸟类辨向能力的秒密?
- 什么体相的女生容易生男孩
- 面具背后的说说 面具带久了的说说
- 荣威ei6是插电混动吗
- 柠檬的养殖方法 盆栽 家庭 柠檬养殖方法与技巧
- 适合发说说的歌词伤感 适合发说说的歌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