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后期孙权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二 )


这一回,孙权不仅没有听从陆逊的意见,而且还将陆逊的外甥全部流放(他们都支持太子),跟陆逊关系密切的太子太傅吾粲也被下狱处死 。此外,他还多次派人前去当面责备陆逊 。
忠心为国数十年,将全部心血奉献给孙氏的陆逊哪里遭受过这种羞辱?没多久他就悲愤而死,时年63岁 。
孙权对陆逊突然翻脸,是因为对其不再信任了吗?非也,从后来的两起事件可管窥一斑 。
首先,在五年后,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二宫之争”的双方均被各打五十大板,孙亮躺赢成为太子(后世李世民废李承乾/李泰、册立李治几乎同出一辙) 。
其次,陆逊死后,他的儿子陆抗承袭了爵位,并且逐渐挽回了孙权的信任 。孙权死后,陆抗成为东吴的国之柱石;即使昏庸残暴的令人发指的孙皓在位期间,陆抗的地位也不可动摇 。
以上透露出一个信息:孙权看似无情无义、翻脸不认人,但在本质上而言,他并不是针对陆逊,而是出于对君臣关系底线的忌惮 。
对于君臣关系,有两个广为熟知的说法:兔死狗烹、功高震主 。历史上,无数功臣豪杰倒在了这两大铁律之下,这也让读史的我们时常气愤不已:
于情,出于同情受害者的心理,我们习惯于指责“加害方”——帝王;
于理,韩信、陆逊这种匡扶社稷、力挽狂澜的功臣,却被他们帮助过的帝王害死,这不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吗?
说到底,本质原因还是不同情况下权力分配的问题:
【为什么后期孙权对待陆逊那么残忍?】在外部矛盾大于内部矛盾时,领导者时常愿意分享自己的权力,以“合伙人”的假象调动部下的积极性 。楚汉之争时刘邦将韩信封王、孙权给予陆逊无上权位,都是出于这一考虑;
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当外部矛盾不再明显时,内部的权力分配就成了领导者眼中的首要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往往通过制造矛盾来削弱、剥夺下属手中的权力,甚至不惜将他们进行肉体消灭 。同时,一些人出于对同僚的嫉妒,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将会加剧局面的恶化 。
这就是数千年的历史上,兔死狗烹铁律不断重复上演的本质原因,说白了就是人性的弱点所致 。在封建政治体系下,这一困境几乎无法从制度上加以解决,但并非无法化解 。至于办法,就是本文开始孙惠的那段话:“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 。如果臣子能认清封建政治权力的高度排他性,果断放弃、归还权利、急流勇退,也许还有全身而退的机会,刘秀、赵匡胤与开国功臣的“默契”,就是典型的案例 。当然了,如果臣子够狠、够毒,也不是没有鸠占鹊巢的可能,但这种模式难度较大,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