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企业为什么更愿意跟BAT站在一起( 二 )


所有人讨论O2O的时候,就像我们看互联网很多市场的时候,最风光的毫无疑问是做2C服务 。所以我们关注滴滴,一开始获取大量的用户没问题,但是能够稳定成长,稳定经营,实际上和底层的公司相关 。这里我们会看到支付,其实今天我们说O2O交易做到这个程度,跟移动支付在用户层面渗透率相关,还有刚刚提到ERP、云计算,包括协同等等层面效益的提升 。
就拿易观举例子,易观做数据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我们实时计算需求量比较大,阿里云满足不了我们这样的需求,所以可见B端服务对于这样的大并发、用户量这么大的O2O交易闭环来说是有多重要 。对易观来说实时计算能力不如这些需求这么旺盛,但是今天阿里云不一定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在这里不仅关注2C端,这些企业做得好或者是不好,决定O2O一定量规模用户是否更健康的成长,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就是从基础服务的部分 。
讲完怎么看O2O市场整个图谱,这是非常常用的模型,怎么看呢?两个维度,横轴和纵轴,纵轴是厂商现有的资源,执行到什么程度,GMA多少,用户量多少等等,这是用现在情况做 。横轴实际上是这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是说实际上从定性的角度上,向上游延伸提升餐饮企业效益能力是怎样,这些都决定未来可发展的空间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在这里,横纵轴交叉会出现三个象限,创新者、领先者、务实者、补缺者,我们更关注创新和补缺两个象限 。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走的是白领校园市场,今天走不通的市场决定了体量有多大 。这里本身不代表一定要看最大规模的企业,我们更多看细分指标维度是什么样子,百度外卖今天细分体量还是不错,再细分百度外卖白领市场做得更好,这是一个维度 。像创新者更关注的是在今天,在今天外卖市场已经有三家这么大的公司,竞争火热的情况下如何杀出重围 。今天即使百度外卖、饿了么竞争如此激烈,高端社区强调用户体验的模式,在激烈竞争情况下做到不受激烈竞争影响的模式出来,所以这是市场创新者的象限 。今天很多O2O企业,如果立足本地,把本地用户和商家服务好,不代表一定面临激烈的竞争,面向BAT竞争,零号线就是从南京起步,没有要求自己快速全国扩张,实际上今天很多O2O企业,不是死在自己的起始点上做得不够好,而是死在没有判断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不是可以快速的去做全国的扩张,死在了扩张的路上 。这里除了关注领先者之外,我们更关注创新者怎么找到自己可以做得好的地方 。今天补缺者,虽然补缺名字不太好听,很多企业跟我说觉得自己不是补缺,但是确实是补缺者是市场中很细分的部分,未来有可能像零号线一样专注细分市场,不会影响市场激烈的竞争而被淘汰 。
我刚刚提到易观做数据,易观的数据更多是移动互联网端用户行为的监测和分析,这块我们没有拿O2O APP做排行,每个企业都会有O2O元素在里面,TOP20都是BAT,入口就在他们手里,这也是为什么O2O企业愿意跟他们结盟,或者是站在他们的背后 。我们会看到今天很多典型意义上被我们称为O2O企业,用户量上并不能排在非常考前的地方 。正面来说,一定是他们的空间有多大 。理论上来说,衣食住行每个人都需要,O2O解决的是吃和行,其实应该往上走得更多 。为什么直接这么放,因为很多场合,好多人会问我,滴滴出行每天都用,为什么不在TOP20里,大众点评是APP里排得最高,手机端大家用得最多一定是跟安全相关、浏览相关、新闻咨询相关、社交相干,生活服务的空间还在往上走,即使今天放出来TOP200或者是TOP500,更多APP没有出现在榜单里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