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怎么破 模式难破水土不服( 二 )


水土不服
共享单车在海外运营首先遇到的挑战就是来自本土企业的竞争压力 。共享单车在国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2012年5月,花旗银行与纽约市达成协议,用4100万美元赞助Citi Bike未来五年的运营 。自2013年5月首次运营,Citi Bike先后推出了330个站点和5000辆自行车,推出当天就有1.6万名会员注册 。
Citi Bike虽然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却无法弥补它在财务盈利上的惨败 。据资料显示,运营这么多年的Citi Bike目前依然处于亏损状态,每年亏损额估计在数百万美元左右 。
冯华魁认为,共享单车在海外发展中还是会遇到不小的阻碍,“而且,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巨额的运营维修费用和单车成本是压垮这些美国本土企业的重要原因 。中国企业同样无法回避这些问题 。
共享单车能够在国内市场获得认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在国外,对自行车的管控与国内有所不同 。比如在美国,骑自行车有非常多的规矩:自行车的前灯要求能照亮道路,在300英尺处可以看见;自行车的红色后反光灯必须在500英尺处在汽车灯的照耀下可以看见;车的脚镫子上要有白色的或者黄色的反光器,从前后200英尺的距离可以看见 。
在英国天黑后的公路上骑车不打灯是违法的,但是ofo的车灯是由电池供电,这些电池寿命为两到三个月,如果电池用尽只能依靠员工或用户报告 。而当地的Santander Cycles则使用发电机供电,只要有人骑行使用,车灯就会亮 。
除了对自行车硬件上的要求外,共享单车还将面临观念上的挑战 。
一些英国官员和活动人士担心,这些单车会被随意停放在人行道、街道和公园里,进而影响人们的出行和城市美观 。甚至还有议员建议起草立法,把这些公司的业务定义为非法,或至少让它们受到严格监管 。
而且很多外国人对自行车的观念与中国人不同 。在他们看来,骑自行车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其说自行车是交通工具还不如说它是一种健身工具,这就决定了共享单车的需求也许并不会如中国市场这么大 。
但是,杨世界对共享单车的海外之旅看法则比较乐观 。他认为,“共享单车长期发展的核心是消费群体的信用程度 。在很多国家,从公民出生之日起,就相伴产生了他的个人信用记录 。国外完善的信用体系大大降低了共享单车的担保费用,因此更有利于企业发展” 。
本文"模式难破水土不服,共享单车海外历险记"为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272975)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