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付费 媒体纷纷上线付费版( 二 )


媒体主要是以稳定的内容取胜,专业版更多是封闭式的私享干货,比如钛媒体专业版是在普通版基础上提供投研报告、线上课程以及投资人数据库;虎嗅除了看独家的报告外,还享受线下大咖圆桌活动等;创业邦做起了知识电商平台,把创业者解决方案包装成产品进行销售 。
一言以蔽之,知识分享平台的付费内容是冲动式消费,而媒体付费更多是理性消费 。
我们很难分清楚,媒体推出付费版是出于从海量免费用户中筛选出一部分愿意的付费用户的“互联网的逻辑”,还是复归到纸媒向C端用户收费的模式 。由于信息的获取方式从未这么方便,手机的资讯端林林总总,公众号轻易可以突破500个关注上限,内容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无序泛滥状态,亟需媒体担负起“净化”、“优化”者的角色,以节省优质用户的时间,帮助付费用户呈现出需要的内容 。
然而,不是所有的媒体都具备了做付费版的积累,付费意味着要给用户差异化的独家内容,没有大量采编采访人员做原创很难挤进付费媒体的阵营之中,内容搬运的模式很难支撑起媒体的品牌 。而专业采访人员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笔者与某创业媒体创始人交流了解到,年初的“跳槽季”赶上内容创业的风口,工作经验一年采访人员被企业或竞争媒体挖走的工资都是1万左右,翻了整整一倍多 。
三、科技媒体还有企业服务、社群驱动型平台可以深挖
科技媒体也不像社会、娱乐、军事等垂直媒体那样推奇葩八卦,格调相对较高、内容也更克制深刻,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互联网媒体的原因 。事实上,在整个互联网+战略和双创大潮中,TMT成为创投的重点,科技媒体的行业地位已经异军突起了,正由小众媒体走向大众媒体 。笔者李星预测,随着创业媒体付费做风生水起,财经、汽车、教育等头部媒体也会试水付费版 。
科技媒体不仅仅依靠内容立足,还是创业项目、明星公司、VC机构以及从业者的连接者,这让他们比其他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更有流量优势 。其中36氪是国内最大的股权众筹平台之一,其内容也侧重于投资人所关注的业内资讯、干货等,并在去年企业服务的风口时搭建针对企业行政、人事、财务、法务、营销等SaaS服务的电商平台 。亿欧网从O2O媒体转型为互联网+媒体平台,其报道项目也侧重于各个互联网+领域的创业项目,并为报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资源对接平台,形成在供应链端的合作共享 。实际上,媒体做企业服务的商业价值更大,目前更多是创业项目陈列展示,还缺乏真正有黏性的专业服务和精细运营 。
创业维艰虽然不能说是九死一生,但任何风口有90%的项目死掉都是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所以尤其需要对接资源、抱团取暖,线上流量永远取代不了线下的切磋互动,社交成为创业者的刚需;因此对于创业媒体来说,社群也将成为媒体平台的待开发的金矿 。目前媒体在社群上做的比较成熟的模式是会务模式比如峰会、圆桌、论坛等,企业赞助+C端门票成为养活媒体的重要盈利模式,笔者李星(微信号:lixingo2o)去年参加虎嗅F&M、钛媒体T-edge等付费型年会,发现付费的活动氛围、活动效果明显优于免费会议 。
当然,会务只是社群互动的一种,在社群上运作较为成功的平台当首推i黑马,黑马营是以明星投资人与企业家担任初创项目导师形式进行实训,黑马会是创业企业的朋友圈,比正和岛、中欧、长江商学院等高端圈子来说更具有创业气质,i黑马成功的关键在于解决了创业企业对接资源和学习成长刚需 。
写到最后,
内容创业成为香饽饽,已经有人开始总结,媒体人创业的成功率更高,刘东华、江南春、吴晓波、牛文文、李学凌、胡玮炜······,这样的名单还可以写很长,除了媒体人的才华、勤奋外,与媒体作为优质资源的汇聚池,对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属性深刻洞察均分不开 。笔者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创业者会从媒体中走出,当然这有赖于媒体自身环境越来越好,或许收费只是第二波媒体创业潮的开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