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快速盈利原因解密( 二 )


这样的回答让中国老总们有点意外,又被触动:松井先生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是不是正点中管理的本质?
回国后,我找来松井先生亲笔的《解密无印良品》读,有这样一段话撞到了我:
松井刚成为无印良品事业部长时,曾向属下的课长们询问:“那家店铺的营业额为何那么差?”
得到的回答是:“那是‘人祸’,是因为店长的经营方式不好 。”
听到这样的回答,松井不禁惊叹:他们根本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
松井在书中说:“部门一旦出现问题,领导者就要负全责,这种逻辑乍一看十分合理,可是,更换领导者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那个问题 。如果不断更换领导者,继任者就会担心自己也会被炒鱿鱼,更加倾向于做出无功无过的判断,这样一来就无法实现根本性的改革,只能将问题不断推脱下去 。”
所以,当无印良品股价从1999年的17350日元跌至2000年的2000日元,全日本都认为“无印良品完蛋了”时,临危受命的松井忠三上任后第一个行动既不是削减工资,也不是大幅裁员、缩小规模,而是马上做出“主要干部要稳定三年”的决策,然后集中精力创建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创建“让努力制造成果的机制”、“传承经验和灵感的机制”、“彻底消除浪费的机制”,这些机制最后成了无印良品复活的原动力 。
无印良品每月一更新的,充满各种现场细节的“制度宝库” 。选自《解密无印良品》一书 。
三,机制
在日本常听到这样两句话:一句是“日本公司喜欢用普通人,甚至是笨人”,另一句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管理者的问题” 。似懂非懂 。结合松井先生的话,这两句话到底该怎么理解?
中国人常讲: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可日本人不这么看,日本人认为,徒弟如果没“修”好,是师父不负责任 。欧美管理的“二八理论”早已武装了中国人的头脑,认为20%的员工是优秀的,80%的员工是普通甚至平庸的,而日本是反“二八理论”的,日本人认为,至少80%的员工都是优秀的,至多只有10%是“笨人”,即使这10%的“笨人”犯错,主要原因也在管理者身上 。
这种差异源自对管理的理解不同 。我们很多管理者,碰到下属出问题,往往第一反应是人不行:“你还不够努力”,“你悟性不足”,“志向大一些嘛”!而把问题归结于人往往钻进死胡同,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禀赋,改变自己都很难,更别提改变别人了 。
而松井先生有句话:“不是改变性格,而是改变行动” 。关键问题来了,怎么改变行动?访问了无印良品、全日空等几家优秀日本企业我们学到,要让隐藏在每个人脑子里的,从现场总结提炼出来的“私人知识”,变成组织内所有人共享的“公共知识”,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师父的高招标准化,武装每一位相关员工 。
这就要提到无印良品的看家法宝:无印良品内部有两本厚重的,凝结了全体员工“智慧与努力”结晶的工作指南,一本是帮助业务顺利进行的业务规范书,另一本MUJI GRAM总结了店铺服务的所有标准 。究竟有多厚?中国的MUJI GRAM,12册,1099页!
“这些工作指南绝非那种枯燥无味的东西,而是生动地结合了每日工作,能够创造最终成功的,最强的‘工具’”,松井先生说,这两本东西可谓收录了“无印良品的一切” 。
无印良品指南之“开店选址评估方法”,选自《解密无印良品》一书 。
选址乃连锁店成败关键,选址决策靠什么,上面这张MUJI GRAM图,就凝结了无印良品多少年选址的成败得失,总结出一套决策指南:从候选地点的信息收集方法、现场调查方法,到开店后预测营业额的方法,将所有与开店相关的评估工作都予以指南化,这样就有效防止了开发者仅凭印象和直觉进行判断,让每个人都能做出客观的评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