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原作者( 二 )


小女孩本能伸出腿来暖和,可是火灭了,幻想中的火炉也不见了,小女孩的脚还是冰冷的,隐喻着小女孩走不出“冰冷”的处境 。
02第二种幻想:第二次点燃火柴,幻想“喷香的烤鹅”,以“饿”隐喻着对美食的渴望,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小女孩又点燃了一根火柴,这次她幻想到一整桌美味 。小女孩已经在外面一天了,没有卖出一根火柴,她又冷又饿 。
从马斯洛的六个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占在第一位,生理需求也就是活在世上,温饱是最基本的要求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原作者

文章插图

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幻想到桌上摆满了精致的碗碟和肚子里填满了苹果的烤鹅,隐喻着小女孩贫穷的家庭环境和对食物的渴求 。
整个屋子也空荡荡的,屋顶已经裂缝了,虽然最大的裂口已经用干草和破布堵住,可是冷风还是能灌进来 。
因为她的家里什么也没有,连居住的条件都极其简陋,更不用说那些“山珍海味” 。
此时此刻,在小女孩心中对美食的渴求已经超越了对寒冷的恐惧 。
最美妙的是,那只烧鹅从盘子里跳了出来,背上还插着刀叉蹒跚着走到地上,一直走到可怜的小女孩的面前 。
连那只即将被人送入肚子的烤鹅,也主动跑到小女孩面前,希望自己能够填饱小女孩的肚子 。可是当烤鹅跑到小女孩面前时,火却灭了 。
安徒生通过幻想中的烤鹅来衬托现实生活中小女孩悲惨的命运,甚至连一只小动物都不如,在冻寒交迫中连施舍的人都没有,隐喻着人性的冷漠,还不如一只即将入口的烤鹅般的“热情”,作者通过小女孩的“饿”与食物“烤鹅”来作对比,不仅隐喻着小女孩对美食的渴望,也揭露了小女孩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因为只有吃饱了,才能生存,只有生存下去,才有可能谈论未来的一切,包括小女孩憧憬的美好生活 。
03第三种幻想:第三次点燃火柴,幻想“美丽的圣诞树”,以“景物”隐喻着对快乐童年的向往和对苦难的抗争小女孩第三次点燃了一根火柴,她幻想到自己坐在漂亮的圣诞树下面 。
它绿色的枝Y上,有几千支被点亮的蜡烛,还有彩色的图画,就像商店里摆着的那些一样美 。
通过小女孩对幻想中圣诞树的喜爱,可以看出小女孩向往着充满欢乐喜庆的美好生活,渴望自己也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原作者

文章插图

圣诞树源自流行于中世纪初的宗教戏剧—— ‘乐园剧’,这戏剧于将临期在欧洲的圣堂或城镇的广场上演 。
这戏剧讲述人类由‘原祖父母在乐园的创造’直至‘耶稣基督在白冷诞生’期间的故事 。在戏台上总会有一颗挂着苹果象征乐园的大树 。
不久,人们开始一个圣诞节的习俗:在家里的‘乐园树’上挂礼物,也点上蜡烛,以庆祝耶稣基督的降生为人类夺回乐园 。
近代圣诞树起源于德国,后来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成为圣诞节庆祝中最有名的传统之一 。通常人们在圣诞前后把一棵常绿植物如松树弄进屋里或者在户外,并用圣诞灯和彩色的装饰物装饰 。并把一个天使或星星放在树的顶上 。
现实生活中,圣诞树一直是庆祝圣诞节不可缺少的装饰物,作者通过小女孩对现实困境和幻想中美好事物的鲜明对比,揭示了时代背景下贫富阶级分化,富人的生活充满仪式感,而穷人在天寒地冻中连一盒火柴都卖不出去 。
后来圣诞树上的烛光变成星星,从夜空中划出一道长长的亮光 。
小女孩说:“又有一个人去世了”,她的老祖母曾告诉她,天上掉下一颗星星,地上就会有一个灵魂去到上帝那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