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摄影师镜头下1980年的中国:那时人们笑容淳朴,贫富差距很小!( 三 )



后来 , 巴贝单独去拍了上海 , 上海一直都是他最喜欢的城市 , 在他的作品集里 , 记录了不同时期下的黄浦江畔 。
1973年 , 黄浦江畔的一侧是成片的稻田 , 20年后巴贝重游 , 照片里的同一位置早已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
2010年再度来访 , 正在举办世界博览会的上海让巴贝觉得“现代又时尚” 。 2012年时 , 上海早已成了不折不扣的国际大都市了 。
“一张照片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 , 它能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变化 , 可这只是中国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罢了” 。
每一次来到中国 , 巴贝总会抓紧机会多去几座城市 , 他对中国的交通变化也感触颇深 。
“以前去成都 , 要先到达重庆 , 现在机场便捷、高铁也四通八达 , 去哪都很方便 。 包括现在都是无人售票的高科技时代了 , 以前刚到中国时 , 公交车上还有卖票、找零的人员” 。
其实只要翻看巴贝的照片集 , 你会发现“人”才是他的重点拍摄对象 , 他总能让人物和环境共同组成构图精妙、色彩和谐的画面 。
所以 , 这也是为什么巴贝拍下的照片总能串联起不同时代的故事和记忆的原因 。

5
“我之所以下定决心拍摄中国的色彩 ,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性的因素 , 那是种来自磁场下的巧妙和缘分” 。
【法国摄影师镜头下1980年的中国:那时人们笑容淳朴,贫富差距很小!】1973年 , 巴贝在上海随蓬皮杜总统出访时 , 在虹桥机场欢送队里捕捉到了一个瞬间:
一个小女孩在雨中挥舞着红领巾、绽放着美丽的笑容 , 随着人群一起欢呼着、庆祝着蓬皮杜总统的到来 。
巴贝拿出摄像机 , 拍下了这为之动容的一幕 。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 2006年《旧闻周刊》对巴贝的报道里就使用了这张配图 , 照片中可爱的小女孩如今已经五十多岁了 。
她认出了给她拍照的巴贝 , 并通过相关人员与巴贝取得了联系 。 2016年时 , 两人在巴黎再度重逢 , 巴贝还亲手把照片送给了她 。
“多么有趣 , 几十年前镜头下的路人 , 却在几十年后与我成了朋友” 。
女孩的出现让巴贝想起了当年的欢送队伍 , 那种来自中国人民的热情和朴实 , 无时无刻都在点燃着巴贝对中国的喜爱 。

除了拍摄照片外 , 他还通过展览和授课的方式为中法两国摄影爱好者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
2019年7月 , 巴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摄影展 , 展览会上展出了巴贝于上个世界七八十年代在中国拍摄的49件彩色照片 , 给无数中国百姓带来了浓浓的“回忆杀” 。
巴贝说:“照片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 , 而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 。
巴贝镜头下的中国一直在进步 , 那是种来自颜色上和环境上的总体变化 , 相比起旧社会下的中国 , 如今的中国或许很少再出现二八大杠和收音机了 , 但是更加耀眼的科技一直都在更新迭代、与时代共存 。
而对于巴贝来说 , 记录中国的46年来 , 不光目睹了一个国家的变化 , 还亲眼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 。 当然 , 也包括他自己的成长经历 。
“我很庆幸当时选择了拍人 ,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 , 我还是会通过拍人来体现整个中国” , 巴贝说 。
那么对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回忆 , 你又能想起多少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