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型贫血病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症状


1910 年 , 一位男青年到医院就诊 , 他的主要表现是发热与肌肉酸痛 , 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 , 他所罹患的是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的一种特殊的贫血症 , 其红细胞不是正常的圆盘状 , 而是呈弯曲的镰刀状 。后来 , 人们就把这种疾病称作 "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 。
何谓 "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
镰状细胞贫血症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分子病 , 因此也开创了疾病分子生物学先河 。正常成人的血红蛋白是由两条 α 链和两条 β 链相互结合形成的四聚体 , α 链与 β 链分别由 141 及 146 个氨基酸顺序连接组成 。镰状细胞贫血病人由于 β 链第 6 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所替代 , 形成异常 HbS , 取代了正常的血红蛋白(HbA) , 在脱氧状态时 HbS 分子间产生相互作用 , 聚集成溶解度很低的螺旋形多聚体 , 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镰变) 。
镰变的红细胞比较僵硬 , 变形性变差 , 可受血管的机制破坏以及单核巨噬系统吞噬而发生溶血 。镰变的红细胞还可让血液黏滞性增加 , 血流速度变缓 , 加之变形能力差 , 易堵塞毛细血管引起局部缺氧及炎症反应导致相应部位产生疼痛 , 多发生于肌肉、四肢关节、骨骼、胸腹部 , 尤以关节与胸腹部为常见 。镰状细胞贫血病的发生率为 8/100000 。
"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 有何表现
患者在出生后开始半年内血红蛋白主要是 HbF , 所以表现通常不显著 。半年后 HbF 渐渐由 HbS 替代 , 症状与体征逐渐呈现 。
一方面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 , 除了贫血相关症状 , 由于胆红素升高可引起皮肤、巩膜轻中度黄染、色素性胆石症 , 当感染、寒冷、脱水时症状可加重 。婴幼儿会出现脾大 , 伴随年龄增长 , 脾脏可由于脾梗死、纤维化而缩小 。因脾内红细胞镰变引起脾功能障碍以及脾脏不能从血流中过滤微生物 , 患者很容易因荚膜微生物(特别是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及病毒(如 H1N1 和细小病毒)而发生感染 , 而功能障碍性 IgG 和 IgM 抗体反应、补体结合旁路途径的缺陷及调理吞噬功能障碍也可能在侵袭性感染的易感性方面起一定作用 。若早年发病 , 病人多有生长及发育不良 , 全身情况差 , 易导致感染 。如果大量血液滞留在肝、脾 , 将会出现肝脾进行性肿大而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 又叫滞留型危象或隐退综合征 。
另一方面 , 因为毛细血管微血栓而致使反复发作的血管阻塞性疼痛 。因微小血管闭塞引起局部组织缺氧及炎症反应 , 在婴幼儿出现指(趾)手(足)关节肿胀、充血、疼痛时称手足综合征 , 50% 的 2 岁内患儿有手足综合征 , 儿童及成人多表现为四肢肌痛、腰背疼痛和大关节疼痛 , 严重者可出现剧烈腹痛(常见原因为脾梗死)、头痛 , 甚至肢体瘫痪、昏迷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 , 血管阻塞几乎可发生在每个器官系统 , 能出现周期性疼痛 , 患者瘦弱、易感染、易疲劳、营养不良 , 各种原因引起的内脏缺氧使更多的红细胞镰变导致慢性器官损害 , 也可引起多发性心、肝、肺、肾、脑栓塞等严重合并症 , 从而导致与该疾病相关的特征性急慢性多系统衰竭 。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进行性血管阻塞 , 也可在没有任何明显临床表现的情况下发生 。由于骨髓造血组织过度代偿性增加使骨皮质变薄、骨质疏松、脊柱变形、股骨头无菌坏死 , 若有骨梗死则可导致局部骨质硬化 , 如感染微小病毒 , 则可能引起骨髓增生低下、网织红显著减少、贫血突然加重 。眼部症状可出现眼底视网膜血管栓塞引起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 。另外 , 还回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导致智力低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