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递行业末端网点突围之道( 三 )


离场者:快递员赚钱比老板多
代表网点——北京某服装批发市场
“带走我业务量的不是逐步外迁的批发市场,而是‘不择手段’的兄弟公司和竞争对手 。”B快递公司某服装批发市场网点负责人王宁(化名)感叹道 。
2014年年初,身心疲惫的王宁将自己经营9年的网点出售给了B快递公司,黯然退出快递市场 。
之前,王宁所经营的网点,日均取件量已达到2.6万件,并且每票快件均能维持在7元这一相对优质的价格上 。“相比之下,我们网点的服务质量深得客户青睐,在 相同条件下,无论是兄弟网点还是竞争对手,一般都很难超越 。”王宁深知自己的实力 。然而,巨大的业务量和利润自然成了他人眼中的“肥肉” 。
不久,当B快递公司开始施行以业务量指标考核网点的政策时,形势发生了变化 。王宁告诉采访人员,当不惜一切代价拼业务量的“指示”一出,各网点瞬时动了起来 。短短几个月,他所在区域的快递价格惨跌,很快出现了每票4.5元的价格,其他品牌快递企业见状也纷纷降价,市场彻底被扰乱 。
事实上,所有参与者心里都明白,每票4.5元的价格根本没有利润可言,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孤注一掷 。这也是王宁不想继续经营的最主要原因——没有利润,就无法投入,必然也支撑不了服务 。服务不好,网点最终还是会垮 。
王宁算了一笔账:快递价格下降,但业务员的基本工资、业务提成、派费一个都不能少,有些还要根据市场情况适当提升,而网点经营者更要面对场地、设备等综合成本的上升 。“这样一算,到最后,快递员每天的收入都要比老板多 。”
守望者:末端生命力是企业“晴雨表”
代表网点——安徽滁州市某县
2015年,是杨坚(化名)接手C快递企业网点的第6个年头,至今他还没有挣到钱,今年他打算做一部分物流、专线的业务,以此来贴补网点运营 。
“算上人员工资、房屋租金、车辆等硬件的投入,网点每年都会亏掉大约3万元 。对这个网点来说,日均派件大约1000件,取件仅200件,利润只能依靠上面给的派费 。在每件1.5元的派费里,1元给了快递员,剩下的0.5元要用来支付每年几十万元的房租和车辆的投入,杯水车薪 。” 杨坚说 。
据了解,在2013年、2014年快递企业价格“肉搏”战中,杨坚发往江浙沪的快件已经降到了每件3.5元,远低于成本价 。“亏损经营,末端网点就会面临很现实的问题,服务质量下滑,人员不稳,业务员带着客户出走,业务量最终大幅下降 。”杨坚说,“别小看一个末端网点的生命力,作为快递企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末端最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真实的成长、经营情况 。”
在低利润的情况下,企图通过扩大版图降价获取市场份额,从而达到盈利等目的,结果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连创新低,甚至陷入负增长的怪圈 。价格混战过后,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国内快递业已不得不面对“微利化”甚至“无利化”的局面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杨坚和身边很多网点经理的同感 。选择坚持,很大程度在于国家对行业发展的高度关注,这让他们心存希望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买了卖、卖了买的末端网点,有的是交易,缺的是发展 。
捍卫者:至少让每票快件有利润
代表网点——北京大兴区某网点
“2014年网点的业务量比2013年增长了至少100%,除去投入和损耗,实际的利润收入却相比减少了大约50万元 。”算起这笔经济账,D快递公司北京大兴区某网点经理向阳(化名)说,尽管这一年经营空前艰难,但庆幸的是还没有做赔本买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