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一般干什么 重阳节是干什么的节日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 。是农历九月九日 。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 。现在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 。”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 。据文献记载,当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 。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 。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每到重阳节正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 。不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阳节还代表着人们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 。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 。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 。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 。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 。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 。《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 。”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 。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淘一时之快事也 。”
重阳节来源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 。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 。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