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收紧下的第三方支付续牌难题( 二 )


赵锡军认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有几年的实践,原来的牌照发放主要还是以非互联网的支付机构为主,而近些年由于互联网支付机构数量和业务种类的发展非常迅速,考虑总体市场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在新的技术、新的平台以及对用户的安全保障等一系列条件下,监管层肯定会有新的考虑,肯定要不断地完善制度和管理,这也有利于市场规范的发展,并且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
行业处于整改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亦表示,第三方支付行业此前出现了一些问题,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是必要的,也能够使得行业更健康地发展 。
近年来,有关第三方支付行业乱象的争议一直不断,相关监管政策也不断出台 。由于最初发放牌照的条件被认为较为宽松,部分机构在获得牌照后,往往不能物尽其用,浪费牌照资源,甚至有企业存在打“擦边球”违规开展业务的情况 。
“对于这些情况,主管部门在此次牌照延期的过程中,肯定会依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置,但首先持有牌照的机构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机构要保护好消费者利益,控制好风险,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赵锡军表示,如果机构存在违规的情况,显然没有资格再从事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而机构牌照的使用方式如果违反使用规则,肯定也要面临整改 。
赵锡军还指出,今后新进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机构在牌照申领时,主管部门也会考虑到随着第三方支付种类不断丰富,业务和技术的要求有所差异,不同机构的牌照使用范围会有所变动 。因此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未来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牌照持有人所经营业务的管理、到期以后的情况,以及针对在此期间发生的一些问题,也将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监管分类 。
“第三方支付行业之前确实暴露出很多问题,不过现在相应的规定有的已经出台,有的则在制定,都将使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更加完善 。”互联网专家郭涛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目前持有牌照的机构在200多家,牌照数量实际上已经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监管层刚好结合互联网金融问题等一起进行整顿和研究政策 。
吕随启同时指出,第三方支付行业里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一些机构未能做好合规,并想尽一切办法将机构业务的运营游离于监管之外,这也是监管仍需加强的地方之一 。
监管与技术同步跟进
自第一批支付牌照发放至今,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单单是支付技术上的不断更迭,最初单一的业务形态也已发生了变化 。
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等规模较大的支付机构在内,都在保持原有的支付业务优势的同时,将更加多样的金融服务与消费场景进行结合 。而不同业态的形成,也与各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持牌照的经营范围不同有关 。
“总体发展首先是多元化、新技术、新的支付方式以及新的使用场景,包括借助互联网的技术、移动支付技术、跨境技术等等,都会给第三方支付的运行和管理带去便利 。”赵锡军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如是总结第三方支付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但他同时也指出,正是这些新的变数,为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管控等带去了新的要求,这种动态的变化,也需要进一步得到规范和管理,将技术进步和管理合而一体的思考 。
“现在有很多问题是基于互联网开发的技术和平台在没有获得官方授权的情况下,在监管之外开展业务,这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因为一但出现问题,消费者有所损失,却无人承担责任,怎样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务之急,也是目前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 。”赵锡军最后说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