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收紧下的第三方支付续牌难题

如何在监管收紧的形势下审慎做好首批支付牌照的续牌,并为今年即将陆续到期的第二批和第三批牌照做好续牌表率,同样也考验着监管层 。
自2016年5月2日起,央行首批发放的2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已经过期 。根据央行有关规定,这批发放于2011年5月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 。
首批牌照的发放,被认为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法律地位获得明确,也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后几年,央行陆续发放了几轮牌照,截至2015年9月8日,央行共发放支付牌照270张 。其中,浙江易士、广东益民和上海畅购的三张牌照因为严重违规而被央行注销 。

监管收紧下的第三方支付续牌难题

文章插图
针对牌照续展问题,央行曾于2015年11月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支付业务许可证》期满前6个月向人民银行提出申请续展,人民银行将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核查,再根据核查结果决定是否予以延期 。
不过截至6月中旬,并未看到首批27家支付机构获得牌照续展的消息传出 。采访人员登录央行官网查询得知,目前包括支付宝、快钱等在内的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截止日期仍显示为2016年5月2日 。
【监管收紧下的第三方支付续牌难题】近来,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逐步趋紧,有业内人士猜测,支付牌照续展的延期或与监管门槛提高有关 。虽然支付牌照的续展是否延期以及延期原因,目前官方并未有明确说法 。但从央行续展《通知》不难看出,存在《通知》中规定的11条问题的支付机构,续展申请将被审慎对待 。
这意味着,趁此牌照续展之机,获取牌照的门槛将有所提高,针对行业的监管加强也势在必行 。
续牌不难监管难
经过5年正规化的发展,目前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早已不是“游击队”,而是规模庞大的“正规军” 。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80767亿元,同比增长50.3% 。”
而前瞻产业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指出:“2015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2%,预计至2018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52.11万亿元 。”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数年来成倍增长,发展之迅速有目共睹 。不过,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风险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对于行业的监管问题,央行在第一批牌照发放之前便已有所准备 。
2010年6月,央行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实施正式监管 。在此后几年间,又陆续有一系列政策落地,进一步完善监管规则 。2015年7月18日,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7月31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6年4月19日,央行下发《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等等 。
伴随着政策层面的不断细化深入,监管也已取得成效,截至目前,已经发放牌照的270家支付机构,已有3家因违规而被吊销牌照 。另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15年3月广东一家公司获得支付牌照后,央行至今未再新批支付牌照 。而一系列监管措施的收紧,也使得分析人士认为,首批2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续牌延期或与此有关 。
“对于到期的这些支付机构后续的业务如何开展,央行作为监管部门肯定会有一定的考核评估,可能涉及一些此前持有牌照的机构的经营范围是否需要调整,以及是否继续让其持牌照等的考虑在内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