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鬼市在哪条街 莆田电商城的“鬼市”( 二 )


在家就能生产的高仿鞋作坊
支撑起“鬼市”心跳的,是农村或城乡结合部输出的“血液” 。在家庭作坊,或者工厂车间,总之以国际名鞋曾经的代工厂为圆心,众多“阿冒”白天生产、接单,夜晚涌向安福电商城 。
村民程相2013年决定加入“阿冒”大军 。在莆田的北部村庄,他请了5个工人,又砸下数万元,在家中装了两条小型生产流水线 。尽管每条仅长十多米,日产量仍能突破千双 。
这对程相来说不是难事 。他曾在鞋厂工作10年,负责鞋的成型——这是制鞋数百道工序中的最后关卡,也就是将鞋面、鞋底等“零件”组合成一双完整的鞋 。如今,他只不过把原先的工作复制进家里,自己到处寻找优秀的“零件”,“正品用什么材料,我们也用什么材料” 。
在他这里,不少高仿鞋的制作成本大约是100元,转手能赚15元,“价格很透明,谁也骗不了谁” 。若换做以前,鞋厂代工利润每双只有两三元 。
工艺相近而利润翻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是暴富神话 。“懂鞋的都知道怎么做 。”当地鞋业人士带采访人员来到一个制鞋车间,一批批金属模具被注入原料、加热、升降,鞋底便初具雏形了,“如果是‘阿冒’,拿到鞋拆了、开板(根据图片或样品做成鞋的一个过程——采访人员注),鞋底是一次成型还是二次成型,热膨胀系数是多少,都能大致分析出来” 。
对于“阿冒”而言,鞋底是开板的最大成本 。金属模具一般要设计6种尺寸,“因为你不可能只仿制1个码的鞋”,上面还得刻上图案,加之研制费用,全套可能二三十万元甚至更多 。有的作坊索性请了长期的开板师傅,月薪1万元 。
这些曾服务于鞋厂的“散户”,不少人现今“落草为寇”,改服务于“阿冒” 。风口早已离他们远去了:上世纪90年代,有人一边代工,一边每天仿20双鞋,卖个千把元,再后来,规模更大的手工作坊击垮了他们 。
越来越多熟悉此道的人们发现,务农务工不再是唯一出路,反而是低门槛、高回报的仿制生意能飞速积累财富,并兑换成名车、珠宝,还有洋楼 。
终于,一批人开始了共同作息——在“鬼市”白天休息之时,不少程相这样的“阿冒”,正收集着各种渠道斩获的鞋底、鞋面等“零件”,督促工人加紧“组装”;傍晚六七点,“鬼市”那边该来的订单都来了 。
程相像接到行军命令一般,迅速计划起各档口的送货路线 。他从不觉得“阿冒”丢人,生意鼎盛时期,每仿制完一批鞋,他便在微信朋友圈高调晒图,“这有什么,莆田好多人都在做” 。
每到晚上8点,他孤身钻进那辆花3万元买的面包车,猛踩油门 。7个后座早已被拆下,腾出的空间能塞几百双鞋,订单多的时候,他要在“鬼市”与仓库之间跑好几个来回 。
莆田发货“秒变”美国发货
程相一般晚上9点左右送货到安福电商城 。这个“阿冒”卸下“弹药”后的一两个小时,白天沉睡的“鬼市”南部快递区逐渐苏醒,忙碌甚至疯狂起来:商家抱着鞋盒,快进快出;电动车来回穿梭,直按喇叭;六七十个快递摊位,工人不断撕扯胶带,“嘶”声此起彼伏 。
即使只在夜晚营业,根据官方2015年公布的“不完全统计”数据,这里日邮递快递量仍过15万单 。
网商熟悉这个作息 。吕申在微信上卖鞋,去“鬼市”进货的时间就是在晚上9点到11点半之间,这个平日爱在朋友圈晒自拍的女孩,此刻骑着电动车游走于电商城的车流之间 。
事实上,你不能轻视在“鬼市”里骑电动车的任何人,因为他们“可能白天就开着路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