焱燊怎么读 燊逝世怎么读拼音


“燊”字很生僻,要不是去自贡,这个字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出现在我的认知中 。
来到景区(距盐业博物馆四五公里),有个招牌“燊海井”,还特别注上汉语拼音shēn hǎi jǐng,我一看就会心地笑了,原来早就知道大家不认识,景点名称需要注音的确实很少见 。
有必要普及一下,“燊”,会意字,意即火在木上燃烧,三个火,意思是烧得很热烈,火木旺盛的意思 。
“燊海井”乃自贡最深的盐井(也是世界之最),历时13年,方始凿成,凿成时井深1001.42米,随后几经加深,达到现井深1100米 。据说,盐井的深度越深,成功开凿出滷水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滷水埋于地下越深,其含盐量也就越高 。
“燊海井”实际就是“水火井”,就是一口盐井同时开采出滷水与天然气,而自贡人又巧妙地利用竹笕进行水气分离,以天然气为燃料煎烧滷水从而制盐,自贡人真的很有智慧!
原来,“燊”跟燃烧的天然气有关,“燊海井”的取名极富象征寓意 。“燊”:火在木上烧,有生意兴旺的意思,三个火象征着生意红红火火,同时寓意天然气的源源不断;“海”:寓意盐井如大海一般汲取不完,财源滚滚 。
资料称,“燊海井”凿成后,每天喷出万余担的黑卤,日产天然气8500多立方米,烧盐锅80多口,到1940年每天还自喷黑卤10000多担,天然气4800到8000立方米 。
“燊海井”从建成到今天已经生产了一个半世纪,由于长时间的缺乏维修,井下设施损坏十分严重,后来经过维修,“燊海井”仍可日产天然气约1500立方米 。
这个景区就在原址上,如今,“燊海井”灶修葺一新,恢复了当年用牛汲卤,用井里产的低压天然气熬盐的真实情景;保留了那巍然挺立,用一根根圆木、蔑索捆制而成的、高达18.3米的“天车”;运用杠杆原理,由数人在碓架上一脚脚蹬踩冲击打井的木碓架 。这座古盐井的旧遗迹对外开放,供中外游人参观 。
我们走近 “燊海井”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燊海井”石碑,入内便是“燊海井”题字照壁 。
抬眼四顾,发现它并不大,景区内大多为实景实物展览,以及生产模式的再现 。景区里,主要建筑有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等,主要生产设备有、大车、盐锅、盐仓、采输气设施等,展示了清代井盐钻凿、天然气采输、采卤、煎盐等传统技术和工艺 。
说实话,外行很多都看不明白,不过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大的碓架、井架(高18.3米),看起来构造很复杂,基本是当年原貌,此外我们还看到了灶房里有工人,守着一系列烟雾腾腾的盐锅,灶面、地面到处都是白色的盐,我们还在此好奇地拍照,这里居然至今还在生产,我们在超市里还能买到自贡井盐,尤其泡菜盐,说不定有的还出自这里呢 。
据说,当年在“燊海井”周围1.2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先后钻井198口,平均60平方米就有一眼井,呈现“天车”林立,锅灶密布,视管纵横,云蒸雾蔚,一派井盐生产的繁华景象 。自贡也是因盐兴市(自贡名称的由来也拜盐井所赐 。“自贡”是自流井与贡井的合称,“自流井”与“贡井”,既是井名,也是地名) 。
我们在各处转悠,没解说也只能看个大概 。
“燊海井”A形天车井架碓房中间就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的井口,保留着十九世纪的布局和风貌,是一处典型的清代井盐生产现场 。
天车井架碓房对面墙上,有一组1995年由自贡市文化局制作浮雕线描石刻壁画《清代井盐图说》,按照凿井先后顺序用八幅图反映了清代系统的钻井工艺 。
沿着饱经沧桑的石板梯走进热气腾腾的灶房,“燊海井”的灶房保留着传统的低压火花制盐工艺,灶房一共有8口圆锅,制盐的每一步骤都在一口锅内进行 。锅底下的火烧得非常旺,它就来自于“燊海井”内的天然气,制盐操作工艺一共分六大流程:一是提清化净,二是转摸杂质,三是下渣盐,四是铲盐,五是淋盐,最后是晾盐、验盐、分装入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