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的农事活动盘点 小暑节气的由来与习俗介绍( 三 )


四是不要贪凉冲凉水澡、多进冷食天热了,人们就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很受大家的青睐;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 。殊不知,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
4、小暑节气饮食习俗有哪些呢?
一是吃暑羊习俗,“吃暑羊”是鲁南和苏北地区在小暑时节的传统习俗 。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刚过、秋收未到的夏闲时候,忙活半年的庄稼人便三五户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来 。而此时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小山羊,吃了数月的青草,已是肉质肥嫩、香气扑鼻 。这种习俗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当地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徐州人对吃暑羊的爱好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
二是食新习俗,民间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时节“食新”的习俗 。农民会用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丰登 。然后人们开开心心地品尝新酒等 。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着吃 。这种吃法,早在汉代就有,唐宋时期更为普遍 。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在民间,小暑过后人们要尝新米,这就是小暑“食新”习俗 。小暑时节,农民会把新收获的稻谷碾成米,然后将新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以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新米尝新酒 。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会在小暑这一天买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与老米同煮 。俗话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我国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万物生长的时候,因此应时可口的食品于此时最多 。如《东京梦华录》中关于宋代开封风俗的记载:“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并,皆卖大小水饭、炙肉、干脯、葛筐笋、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育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 。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 。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秧、水雪、细料情础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申熟林擒、脂麻团子、江豆锅儿、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之类 。”应时美味繁富,不妨选择益处多、容易得的时令之物来祛暑消渴 。
三是封斋习俗,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 。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 。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
四是吃伏面习俗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 。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饮食上,人们会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以度过炎热的伏天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
五是捕黑鲷(diao)习俗,小暑时节是台湾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黄熟的时候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海域是属於温水海域,也是温水鱼群的群聚时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魽等渔获,淡水海域则可捕获黑鲷 。
六是炒鳝片习俗,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以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 。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 。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 。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用素油炒鳝片加大蒜方法简便,老少咸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