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的历史记载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今日“入伏”,确实蒸热难耐,非比寻常 。
古代,“数伏”或曰“三伏”,是“杂节气”——与“数九”霉(梅)”等,作为主节气的补充,亦在先民的生产生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
古人“数伏”始于何时?
从目前能见到的文献来看,当为“东周” 。

三伏的历史记载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史记·秦本纪》载:“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
《注》云:“六月三伏之节,始自秦德公 。周时无‘伏’ 。”
所谓“周时无‘伏’”,是说西周的时候没有“伏”这个“杂节气” 。
秦德公二年,是公元前676年 。《史记》说,这一年,秦国开始在历法上规定“伏日”,烹狗而食来禳除热毒恶气 。
德公三十三岁登基,迁都雍城,但只在位两年,规定“伏日”这一年就“卒”了,长子即位,是为宣公 。

三伏的历史记载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秦国历法究竟如何“规定赴日”,在没有发现新古文献的情况下,暂难详考 。
但汉代刘熙做了解释 。
《康熙字典》引刘熙《释名》曰:“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 。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 。至立秋,以金代火 。故庚日必伏 。”又引《注》云:“夏至后,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
《释名·释天》又曰:“庚,犹更也 。更,坚强貌也 。”

三伏的历史记载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译成白话是——庚,得名于“更” 。更,强固有力的样子 。
所以,“数伏”,是在农历六月夏至之后,此时,阳(火)气强盛,秋天的“金气”只好暂时“伏藏” 。第三个“庚”日,就是夏天阳气仍然强盛之表现 。但这个时候,“金气”也在酝酿增强自己,立秋后的“初庚”,尽管还属于“伏日”,不过也到头了,接下来就是秋高气爽了 。
《历忌释》是另一种说法 。其曰:“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 。”(引自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岁时》)
这是以天干“庚”所代表的太阳位置来说的,亦有其道理 。

三伏的历史记载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但不管怎样,“数伏”起于东周之秦,似不必怀疑 。秦时,将夏天的“伏日”和冬天的“腊日”,皆定为节日,合称“伏腊” 。至汉,仍留有此习俗 。
《史记·留侯世家》云:“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
《汉书·杨敞传》附杨恽报孙会宗书曰:“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 。”
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太史公书》由他外传于世 。

三伏的历史记载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大多看不起秦国,认为其是边塞没文化之地 。就将“数伏”记入历法来看,还真是小瞧了秦国 。
古人有大智慧呀!
据此可知,“数伏”这个“杂节气”,——
第一,是以“春夏秋冬”之“四气”变化为基础的 。
第二,又以“五行”相生相克来推演 。
第三,其所依据的,是“十天干”的太阳运行和“阴阳转圜”的哲学 。

三伏的历史记载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三伏的历史记载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