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情的图片 山水有情的意思( 二 )


茅屋虽小,四周却是一派水清草绿的清新气象 。不像朝堂上声音嘈杂令人烦闷,如今入耳的尽是乡间温柔的吴侬软语 。眼前所见也不是沙场上的刀光剑影,从远处走来的那一对白首相携的老人家真是令人羡慕 。最大的孩子已经会锄地种豆了,稍小一些的也很能干,正在编织鸡笼,最小的那个还不懂事,不像他的哥哥们一样热爱劳动,而是躲在溪畔阴凉处,高兴地剥着吃着清甜的莲子 。
一幅田园人家的秋日劳作场景,就在近乎直叙的文字中铺开了 。退居田园后的辛弃疾,寄情山水的诗词创作呈现井喷之势,几乎达到无事不可入词的境界 。在《水调歌头·盟鸥》中,他还曾这样写道:“带湖吾甚爱,一日走千回 。”田野的景色四季不同,日日更新,何况还有相伴的家人,活泼成长的小孩子 。忧愁是真实的,但喜悦也是真实的 。暂时抛开那些理还乱的纷纷扰扰,眼下这一切似乎也没什么不知足 。
天凉好个秋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
书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创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在上饶居住数年,虽有管仲之才、萧何之智,却不为当朝重用,那些金戈铁马的豪情壮志日复一日地被消磨着,最终变成了时不我与的田园倦游 。如今放眼望去,只觉天上地下、万物同愁 。
上阕着重写景,暮色黄昏,似秋般清冷,红莲仿佛醉酒似的轻摇相压,白鸟站定其中沉默无语 。一“醉”一“愁”都是惆怅之意,整体色彩浓重沉郁,云水花鸟皆有哀婉情绪 。下阙直言百无聊赖的倦怠心境,病后的衰弱使得词人不由联想老之将至,可家国大业不知要等何时才能了却,全赖这鹅湖的自然美景可稍微疏解心中的愁闷 。下阙首句乃是化用典故:“书咄咄”指晋朝大建军殷浩一次败仗之后被罢黜流放,终日在空中用手比划写字,周围人暗中观察很久,才发现他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大字 。“且休休”指晚唐诗人司空图为避事端,佯装老朽不能胜任朝中事务,隐居山野修建了一座亭子命名“休休亭”,表明自己避世不出的心志 。
当年向南宋朝廷献策伐金,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曾提到自己的少年家事:“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毫,涉沂海,非其志也 。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意思是说,虽然辛氏家族滞于北方,祖父被迫为金人做事,但辛氏一族与金人的国仇家恨不共戴天,祖父教导他要随时准备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 。所以,他一生忧国忧民,渴望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追求的是“马革里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立志的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
田园生活闲适,但终归不是他的志之所向 。随之年纪增加,再说甘于归隐的话就显得愈发言不由衷 。可世事波谲云诡,哪里又有他周旋的余地?人到中年,英雄失志,所言所感,只得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灯火阑珊处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
若以苏轼比诗中李白,辛弃疾则更似诗中杜甫,文字的沉郁悲凉常借景物托出,一生的笔触轨迹都在抒发心系家国的襟怀志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