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县下辖乡镇街道一览 山西省闻喜县属于哪个市( 三 )


历史沿革:闻喜县社区(2010)
闻喜县古今县城变迁与发展
据史料记载从隋朝立国(公元581年)到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绛州刺史李宪于秦汉左邑县城旧址创建今闻喜县新县城,与西汉武帝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设置闻喜县治于古桐乡,相距八九百年,至此之前的闻喜县治一直现今闻喜县东镇 。
唐朝时期,对于闻喜县来说,是古代最美好人居环境营建的开始,也是闻喜县城中轴线对称的古代山水城市格局的开始 。首先,闻喜县县城在选址上,以天皇顶为县少祖山,以香山为县文峰,介于峨嵋岭、中条山和涑水河之间,于稷王山东南亢爽之地建设城池 。其地山清水秀,既满足了水资源的需求,又能寄情山水,繁衍后代 。
现今的闻喜县城始建于唐元和年间,据清乾隆三十一年《闻喜县志》记载:城墙周长5里又16丈,高2丈7尺,护城壕(即护城河)深2丈,宽3丈 。城墙原来比较简陋,开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 。东城门匾额曰“迎晖门”,南城门匾额曰“仰熏门”,西城门匾额曰“阜成门”,北城门匾额曰“仰薇门” 。
明清时期闻喜县城墙的位置今地比对,东城墙在今东湖路西侧,北城墙在今太风街南侧,西城墙在今西湖路东侧,南城墙依涑水河蜿蜒趋势而建 。后多有重修,但时至今日,经过战争的洗礼,城墙早已被破坏殆尽,今已荡然无存 。今人在原闻喜县城古城墙遗址上修建了道路 。现今闻喜县内环线环城路大体上就建在昔日的城墙及其护城壕之上 。
明正德年间加修了城楼和月城,月城(也叫瓮城)也就是在城门前加筑一道半圆形的城墙,以护卫城门 。只有东城门建在县城东南角,其他三个城门基本上在城墙的正中间;北城门在今闻喜城内北门道口;西城门大概就在今闻喜县文化馆与丽水华庭大厦之间;南城门大约在今新开路与平安街十字路口附近 。明嘉靖年间又在县城西南角开设了水西门,俗称“小西门”并题有匾额曰“挹yi涑su门” 。这样5个城门有3个城门靠近涑水河 。这主要目的是为了取水用水便捷 。闻喜县城浅层地下水苦涩难饮,居民用水来自涑水河 。另外,当时是从现今侯马市经过闻喜县到运城市区的主要官道,也紧靠涑水河 。闻喜城门靠南,也方便了交通 。
明嘉靖年间在城墙上修筑了敌台36座,明崇祯年间又增修了东、西二角楼 。由于风雨侵蚀和战乱,原来的城墙又纯系土筑,因而时常发生损坏,不断重修 。明崇祯年间,用砖包了东、南二城门,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知县言如泗使用土筑砖砌加固城楼、城门和城堞,五座城楼各自在城门楼内外悬挂两块门匾 。东城门题额曰“晋国旧都”、“环条带涑”;南城门题额曰“香山浮翠”、“涑水绕清”;西城门题额曰“紫金映辉”、“红鹤遥瞻”;水西门题额曰“西达秦关”、“地控平蒲”;北城门题额曰“凤塬在望”、“峨嵋拱秀” 。5座城门10块门额牌匾,造语清雅优美,饶有地方特色 。并在西城门外筑造西关堡和西关新堡,即今西关村;老东门外筑造东关城,即今东河口村;南城门外涑水河石拱桥南侧筑造南关堡和南关新堡,即今南关村 。建筑上焕然一新,县城于此蔚然可观 。
闻喜县原北城门外有后稷庙,俗称稷王庙,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9年),明嘉靖年间及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两次重修 。后稷庙座北朝南,正殿12间,左侧圣母殿,右侧龙王殿,各三间;享堂、乐楼、大门各三间,四周围墙200余堵,是个规模相当大的庙宇 。稷王庙旁边是真武庙 。
闻喜县城原水西门外涑水河边是东宋村名人翟凤翥所筹资兴建的红鹤楼与回澜塔,对峙而立于涑水河古河道两岸,回澜塔高九层,题额曰“回澜砥柱”,奎壁煌煌,铃铎袅袅 。回澜塔至今仍在,只是底座被河泥掩埋 。红鹤楼高三层,石堤画榄,完美而壮丽,因曾有红鹤在此筑巢,故名 。红鹤楼旁边有太王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