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县下辖乡镇街道一览 山西省闻喜县属于哪个市( 四 )


闻喜县城老东门外有裴赵坊 。县城老南门外涑水河对岸有汤王庙、关帝庙、龙王庙 。在唐朝时就有四座佛教寺庙 。唐贞观年间,县城东关建有太子寺,原名福田寺;县城南寺头村建有广教寺,俗名沙渠寺;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在县城东三十余里东镇建有保宁寺;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在闻喜北垣畖底村建有普照禅院 。
闻喜县城内东北角为文庙 。俗称孔子庙 。其又称学宫,亦称宣圣庙,内祀孔子 。始建年代不详,于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县令慈卿重新创建,县尉李埀记,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县令马中庸修,学士司马光记 。现今的闻喜文庙占地南北长约250 米,东西宽约100 米,占地面积38 亩,是山西省最大的文庙 。历代不断缮修 。元大德七年(公元1304县)大地震时大殿倾塌,此后不断重修,到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终于恢复旧貌 。文庙布局以大成殿为主,呈中轴线南北布置,其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棂ling星门、泮pan池、戟ji门、大成殿、崇圣祠 。左侧和右侧还有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明伦堂、传道斋、授业斋等建筑 。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 。教谕署在崇圣祠西侧,训导署在敬一亭东侧 。在戟门前东偏内有名宦祠,西偏内有乡贤祠,名宦祠和乡贤祠中祀有很多当地先贤 。由于文庙前半部分现作为闻喜县博物馆,因此在大成殿与戟门间再加了一道门 。大成殿前两庑各16间,戟门三间,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为五踩双昂,琉璃歇山顶 。文庙内有古柏21株,相传为周柏,苍郁古劲,十里外可见,“黉宫古柏”是明清闻喜县古八景之一 。
闻喜县县衙在城中心,就在现今闻喜人民广场、原城关中学一带 。现今中国闻喜县委员会机关大院、闻喜县人民政府机关大院,闻喜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机关楼院、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闻喜县委员会机关楼院一带则为闻喜县古粮仓等物资储备之地 。县衙内主要建筑有大堂5间、东西两排各科用房各9间,有柜廊两排四间,是收粮之所;东侧有迎宾馆 。大堂之外,还有二堂三堂各3间,四堂五堂各5间 。另外还有后楼、君子亭、继声斋、检身书屋、学修堂、圣谕坊、戒石坊、吏舍、仪门等建筑 。这是清乾隆年间县衙的样子,历代县衙规制是不大一样的 。经过战争炮火连天的洗礼,现今已经荡然无存,新世纪千年之际,在此兴建了闻喜县人民广场,并在广场塑造了“汉武帝赐名闻喜”石雕群 。
闻喜古县城中部现今中国工商银行闻喜经理处及其后边居民区是杨园 。杨园原是杨永宁的书房,后来扩大,围山凿池,亭榭花木,郁郁葱葱,成为县城里唯一座园林建筑 。“杨园隐秀”曾经是明清闻喜县古八景之一 。杨永宁是闻喜县城人,明末进士,清初历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
现今的闻喜县人民会堂(大礼堂)则为闻喜叶家专城 。专城内房舍鳞次栉比,是一座大型古代民居庭院 。专城,即为庄园之意,常被有人误写作“砖城” 。
另外,闻喜县城里的原有古建筑还有城隍庙,在今县城新开路北段闻喜火车站附近;吕祖庙,在今闻喜县东街小学对面;后土祠,在县城中街北侧 。
闻喜县城之所以临涑水河而建,显然是为了取水用水的方便 。但在取得这个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不断的水患 。县城地势低洼,排水不利,是历朝历代解决不好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为预防涑水河冲垮岸边道路,只得在河岸修石堤防水,名曰“西关石崖”,屡塌屡修,颇费工力 。为防城北雨水冲进城内,同时使城内之水能及时排泄,便在城外开挖泊池三个,以解决水患 。最大的水池在城西,十余亩大,深丈余,即今闻喜西湖 。据载明万历年间,蓄水池渐渐淤平 。这时一遇大雨,各路雨水齐注城外,“漂流房舍人畜”,“汪洋澎湃,若江湖然” 。居民家中灶头产出青蛙,淤泥陷没马小腿 。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5县),知县乔允升在城内修下水道一条,自梁家巷起至大西门止,长约300步 。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知县乔家栋到任后见每遇大雨滂沱,城外积水甚广,居民在雨中号哭达旦,于是冒雨勘察,在大西门外挖排水渠,沟壁砖砌,沟顶盖上石板,石板上又凿了小洞,以利排水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患,人民感戴不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