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博士阅读 一个小博士


案例1:现任长江大学石油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赵辉,一直是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别人家的孩子”,博士期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1年入职高校到破格晋升副教授,他只用了2年 。2014年,他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2015年,他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石油项目流动主任、评审专家,入选长大科研百人 。由于成果突出,2年后再次破格晋升教授,成为博导,那一年,他33岁 。

小博士阅读 一个小博士

文章插图

案例2:据电子科技大学官微报道,该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特聘研究员、90后博导夏娟入选 “2020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 。据悉,这位90后博导夏娟博士的科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凭着一股韧劲,一路过关斩将,博士成果突出,最终名利双收 。
小博士阅读 一个小博士

文章插图

任何荣耀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艰辛与泪水,光芒的背后总有阴暗的影子 。作为一个博士,一个“科研打工人”,科研的路上总是荆棘丛生,要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则需要具备优秀博士的品质;学术是场马拉松,要想在这场马拉松中胜出,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我想,每个人都有积极上进的一面,每个博士都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关键是如何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一、坚持:不撞南墙不回头
在“学术”这称马拉松赛场上,有的人掉队,有的人放弃,有的人坚持,而无论成绩如何,胜利最终属于坚持者 。能够坚持并跑完全程,本身就是它吸引人的魅力所在,而跑完它的过程对于每个参与者而言就是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因此坚持不懈是科研最需要的一种品质 。坚持科研的路是孤独的,在日复一日如白水般寡淡的重复里,设想、实验、研究、推翻、重来,一遍一遍演算,一遍一遍修改 。坚持到最后才有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希望 。
二、拼劲:初生牛犊不怕虎
试问,你是否有勇气成为某一领域的开拓者?对自己研究的方向是否能够坚持几年?
以33岁就成为博导的赵辉为例,早在攻读研究生期间,赵辉就将“智能油气藏开发”确定为自己的科研方向,成为了该领域最早的国内研究者之一 。2013年,赵辉独辟蹊径提出了一套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油藏模拟及优化模型INSIM 。理论提出初期,并未得到业界权威专家认可,甚至他的国外导师也提出质疑 。在科研的瓶颈期,赵辉也有过失落和怀疑 。但基于对实验数据和行业趋势的研究,他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 。
他说,“科研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步入研究领域之初,自己的想法难以被接受认同,科研能力时常在交流中被质疑 。”科研中需要拿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拼劲和韧劲 。
三、功夫:下到实处
肯下笨功夫,不怕累不怕苦不怕吃亏 。现在很多90后以及00后都是家庭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在实验科学里面,连轴转的实验,繁琐的试剂配制,清理瓶瓶罐罐……日常除了用脑,还要大量消耗体力,要吃得消 。并且很多实验室的公共事务,能多做就多做,师兄师姐找你帮忙,不要有怨气,知道吃亏是福 。
要记住,你多做的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会让你在漫长的人生中不断受益 。
四、时间:多多益善
所有“别人家的孩子”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时间是科研的保证,更是衡量努力程度的重要标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