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 竟然有字纪录

乾陵墓前立有两块高峻的石碑,西面是“述圣记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誊写,8000余字的碑文主要是赞扬唐高宗的功勋。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由一块巨石雕成,碑头雕有8条相互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石碑做工对照规范工致,为何之前没有字显示厥后又有了呢?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 竟然有字纪录】凭证乾陵修建对称结构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直立的。那么,这块“无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好事碑”。
那么,为什么当初立这块碑时竟未刻一字呢?据清乾隆年间的《雍州金石记》纪录:“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这块“无字碑”的寄义也就成为多年来人们不停追究的“千古之谜”。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女皇武则天脱离了人世。在被称为“遗制”的遗书中,武则天宣布了三点“遗愿”:第一,重申自去帝号,自愿做回“则天大圣皇后”。
第二,“祔庙”,也就是把自己的牌位放到李唐皇室的宗庙中;第三,“归陵”,武则天自动要求和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这注释武则天已经情愿把李氏山河完璧归赵了。
她从万人之上的“大周”天子又回到了唐高宗李治的妻子,唐王朝的皇后这个身份。一位叱咤政坛半个多世纪的伟大女性,终究逃走不了男权隶属品的职位,这对武则天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悲痛和无奈!因此,后人对她给自己立的这块无字碑发生了种种遐想:有人说,这是武则天示意自己功高德大无须说;尚有人以为是她自知罪孽深重未便说;第三种说法是武则天临终时曾说过“功过由后人评述,不必自撰”的遗言。
最近更有人提出,唐定陵、桥陵等也有无字碑,由于唐代社会崇尚清淡文雅;武则天生前就十分注重行使社会习惯来抬高自己的职位,死后在陵前立无字碑,以达“不着一字,尽得风骚”之目的,真可谓此碑无字胜有字了。尚有一种看法,就是碑上的文字被唐玄宗令人磨去了,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武周政权给李唐政权带来的羞耻。
武则天病逝后,中宗复位,国号也以唐代周,但由于中宗没有政治理想,懦弱无能,武氏势力仍然相当壮大。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权力如日中天,垄断朝政,在他的力主下,为他的姑姑、当朝天子的母亲铭文歌功颂德也完全有可能。
然则唐朝开元二年三月时,玄宗天子李隆基掌权。从他下诏毁天枢一事不难看出,唐玄宗对武氏团体的袭击是竭尽全力的,他在率兵扶持父亲李旦复了帝位后,就将“则天大圣皇后复旧号为天后”。“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宅兆。”“废武氏崇恩庙及昊陵、顺陵。”自己登位后,更是大刀阔斧地解决武周政权的遗留问题,才到开元二年就令“毁天枢,发匠熔其铁钱,历月不尽”。
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彻底消除武氏家族给李家带来的奇耻大辱。由此推之,为了彻底祛除武周政权带来的痕迹,他下令将武则天陵墓旁的石碑上已刻好的字迹重新磨去,也不是没有可能。一千多年后才编纂出来的《乾县新志》、《雍州金石记》等书固然不能能完整地纪录下这件事情。以是整件事十分蹊跷!让人琢磨不定。
据1938年编纂的《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也就是说,自宋金以后,最先有人在无字碑上题字,无字碑逐渐酿成了有字碑。
后人在无字碑上的题字共计十三段,其中除了华文杂记外,尚有女真文及汉字译文。《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中载有金天会十二年,金太宗之弟命人重修乾陵的事迹。女真文字现已绝迹,而这些文字就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及历史的珍贵资料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