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娼女”和“优伶”为什么不受人待见
【古代“娼女”和“优伶”为什么不受人待见】谈到“娼女”和“优伶”,中国民间有句很俗白的话,“婊子(也叫娼女或娼妓)无情、戏子(也叫优伶或伶人)无义”。这句话最早出处何处?有人说是孔夫子说的,我个人对此深表怀疑。孔圣人一生践行谨言慎行、三缄其口,并且他还多次教诲自己的弟子“君子绝交,不出恶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说话要文雅、有文采,否则流传不会久远)。“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这么既狠且直的话,很难想象出自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口,应该属于人民群众在长期体验中的实践总结,就象评书等口头传唱文学一样属于老百姓集体创作出来的。要具体说是在哪个朝代由谁创作出来的,那只能说是不可考了。
在中国长达两千五百多年的社会发展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儒、释、道”三教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等九流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三教九流”,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基础。后来“九流”逐渐演变为官方认定的从尊到卑的九种身份,即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这样依照等级的不同来审视规范道德行为,可化解单一的道德规范引发的潜在社会矛盾。
然而民间对此划分不大买账,他们从自己的视角、价值观和侧重点出发,把和尚、道士、画工、郎中、风水先生、算命先生、厨师、私塾先生、药铺划作“上九流”;把优伶、婢女、娼妓、乞丐、恶棍、剃头师傅、当铺、澡堂、木匠划入“下九流”。很明显“娼女”和“优伶”都归口“下九流”。更有一种将“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巫婆),盗,窃,娼”归并“下九流”的划法,“娼女”就位于“下九流”的最末端了,地位低到无以复加。
旧社会就是依据中国古代长期流行的“九流归并”理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的说法也就大行其道。这实际上是说“婊子”与“戏子”为了生存而没有气节。这话有点狠,也不乏社会偏见,然而一定程度上却是市井百姓多年总结出来的“警世通言”。
婊子阅人无数,整天典身卖唱,惯于逢场作戏,故曰无情;戏子扮角万种,说尽千家戏词,整天在别人编写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唱戏的剧本怎么写的,他们就怎么唱,故曰无义。其实这是针对这两种职业的本身特性的一种延伸比喻。在古代这两种职业被视为最卑贱的职业,属于下九流中的末端,文人爱拿他们作文字游戏也不足为奇。
婊子无情,在古代小说中常有所闻。古代嫖客一旦在妓女身上散尽金银、“弹尽粮绝”,老鸨就会和妓女联袂变脸,把嫖客无情地赶出去。那些青楼女子,前门迎新后门送旧,毫无情义可言。因为既是当婊子,自然是经济利益至上;既然脸都可以不要了,哪里还能谈情!戏子出于生计,一生都在演戏,一辈子都在复盘别人的剧本。而且戏子演戏必须逼真,所以一场戏一段爱情,一段爱情一段婚姻。戏过无痕,长年如此,他们从小就得逢场作戏,笑面迎人,说尽迎词阿语。
“娼女”和“优伶”同属下九流,本身就被世人瞧不起。他们社会地位低下,逢场作戏,身不由己,虚情假套是他们的职业也是生存之本,在满口仁义道德的社会里,难免有一部分人属于见利忘义,有奶便是娘的“人渣”,毫无真实感情可言。所以身受其害的人们就鄙视、痛恨他们,也就有了“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的俗语,或者说他们并非真的无情无义,只是婊子常在床上有“情”,戏子仅在台上有“义”。
- 揭秘古代刑具大观 男人比女人惨多了
- 古代兵器长枪上为何要加一束红缨?并非是装饰
- 嘉靖钟爱春药“红铅丸”真相 制作需大量处女
- 古代女子被抛弃守寡后竟如此打发漫漫余生
- 揭秘古代好色男人勾引女人的八大奇招
- 若何化解职场“更年期危急”?
- 真正的安全感是什么 安全感是什么的说说
- 小偷去和珅家偷财宝 最后是“哭”着离开的
- 古代是怎么将刽子手训练成杀人不眨眼的?
- 是什么让你在职场上变得“口拙”?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