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治湿气吗 五苓散的作用是什么( 二 )


5 加理气药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滞,最易阻滞气机 。若湿阻气滞者,以五苓散加厚朴、槟榔、青陈皮、川楝子等理气药以畅气机,治气滞 。同时,气行则湿行,加理气药还有助于湿邪的祛除 。如明·《普济方》卷386加木香、砂仁、沉香、槟榔,去桂枝,名加味五苓散,治肿满,因积而得,即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 。清·《医宗金鉴》卷42加小茴香、川楝子,名茴楝五苓散,治膀胱疝,小便不利等 。
6 加活血化瘀药
湿邪内停兼血瘀不行,常在五苓散中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使血活瘀化 。如明·《万氏女科》卷3加桃仁、红花,名加味五苓散,治妇人产后恶露不下,败血停滞,闭塞水道,小便不通 。现代《杂病证治新义》加桃仁、黑白丑,名加味五苓散,治膨胀,腹大如鼓,腹筋起,二便不利等 。
7 加攻下药
水湿之邪与时气相结而致结胸,或子死腹中,胞衣不出等,常用五苓散加朴硝等降泻药,以软坚散结,攻下实邪 。如宋《圣惠方》卷15加厚朴、芒硝,去白术(赤茯苓代茯苓)名猪苓散,治时气结胸,心下满实,烦闷 。清·《罗氏会约医镜》卷15加朴硝(肉桂代桂枝),名加味五苓散,治子死腹中,胞衣不下 。
8 加补虚药
对于素体虚弱而湿邪内停,或湿邪久居耗伤正气者,常用五苓散加人参、阿胶、麦冬等补虚药,使邪去正不伤 。如明·《证治要诀要方》卷1加人参,名春泽汤,治伤暑泄泻,气津受损,泻定仍渴 。明·《奇效良方》卷5加人参、麦冬、柴胡,亦名春泽汤,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 。明·《济阴纲目》卷9加阿胶、车前子、茅根、去桂枝,名加减五苓散,治妊娠尿血 。清·《宋氏女科》加阿胶(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治妊娠转胞 。清·《医宗金鉴》卷46加阿胶,治转胞 。清·《履霜集》卷2加阿胶,去桂枝,治妊娠转胞,小便频数出少不疼 。此四方虽均为五苓散加阿胶,均有养血作用 。但同中有异 。
9 加安神药
湿聚则为痰,痰火搏结,上蒙心窍而神志失常者,以五苓散加辰砂等安神药以安定神志 。如宋《和剂局方》卷2加辰砂(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名辰砂五苓散,治疗疹伤寒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神志昏沉,狂言谵语,如见神鬼 。明·《仁术便览》卷1加辰砂,去猪苓(官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心神恍惚不宁 。此二方组成相似,只是前方用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后方用猪苓 。故前方祛湿化气行水之功较强 。清·《种痘新书》卷11加辰砂、黄芩、黄连(肉桂代桂枝),名辰砂五苓散,治麻退之后,余热未尽,热乘于心,日夜烦躁,狂言妄语,人事不清 。清·《种痘新书》卷12加辰砂、滑石、木通,名辰砂五苓散,治热泻烦谵 。上述三首辰砂五苓散,虽方名相同,但组成有异 。《和剂局方》用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种痘新书》卷11有黄芩、黄连,《种痘新书》卷12有滑石、木通 。故前者温阳化气力强,中者清热泻火功大,后者清利湿热效好 。
10 重加祛湿药
五苓散本有很好祛湿之功 。若湿邪更盛,或兼湿阻中焦者,可重加祛湿药车前子、苍术、木通等以增强祛湿之力 。如元《丹溪心法》卷4以之合平胃散,名胃苓汤,治伤湿停食,脘腹胀闷,小便短少 。清· 《罗氏会约医镜》卷4加车前子(肉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伤寒饮水过多,停滞胸膈,心下痞满,气喘,小便不利 。清·《罗氏会约医镜》卷4加半夏(肉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脾湿生痰,肢节疼痛,背心作疼,心下有悸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