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发之风在我国也早已有之 。史书有明确记载,公元23年就有人开染发之先河了,不过不是女性,而是男人 。公元8年,王莽篡夺西汉王朝政权,建立了新朝 。在他60多岁时,农民军势力日益强大,社会矛盾激化,严重威胁着新朝的统治 。这位“前卫”的皇帝已“皓首白须”,为了稳定人心、维护统治,他特意将头发和胡须染成黑色,以掩饰其衰老的形象 。这在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王莽传》中有记载,称其“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 。”
此后,古人染发一度成为潮流 。特别是隋唐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染发成风 。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近来时世轻前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宋代的一些文人、士大夫中,染须发的风气也很盛行 。大文豪苏东坡曾写诗对这一现象进行批评:“膏面染须聊自欺 。”陆游在《岁晚幽兴》一诗中写道:“卜冢治棺轮我快,染须种齿笑人痴 。”
此外,古代人们染发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东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一些染发“秘方”,如白蒿能让须发变长变黑 。汉代以后,人们认识和采用的染发剂越来越多 。《本草纲目》介绍了不少可供染发的外用药物,如用大麦、针砂、没食子等可将头发染黑 。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醋浆煮大豆来涂发染发,可以起到发须“黑如漆色”的效果 。该方不仅被隋炀帝的后宫所采用,还被列为宫廷秘方,载入《隋炀帝后宫诸香药方》中 。但与西方染发剂一样,这些秘方始终不能解决“易脱色”的问题 。
2 意外得到的化学染剂
步入现代,爱美人士对发色的追求依旧,只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染发材料也在与时俱进 。
在人类遍寻染发原料的时候,难免会落入有害物质的“坑”中,如硼砂、硫磺等 。1562年,意大利马利纳洛博士就曾撰文指出,染发会使“头皮受到严重损害,发根被破坏,头发脱落 。”17世纪初期,欧洲家庭常见的一本食谱上曾推荐过一种液体作为黑色染发剂,同时给出警告语:“避免接触皮肤” 。这个建议现在看来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因为那种液体指的居然是硫酸 。
几百年来,人们不断测试各种新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然而,不管天然材料多么丰富多彩,永远也无法像化学合成染料那样持久和鲜艳 。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世界上第一种非天然染发材料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出现的 。
19世纪中叶,疟疾在欧洲横行,每天会死数百人 。许多科学家日以继夜在寻觅治疗疟疾的良药,以对付这种可怕的疾病 。当时的治疗方法只有一种,即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 。但由于这种树主要生长在南美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
伦敦皇家化学学院(现为伦敦帝国学院)的德国教授威尔海姆·霍夫曼也是其中一位,他沉迷于煤焦油提取物研究,致力于用合成材料仿制天然物质,并以此为原料制造奎宁,为此,他还选中了18岁的学生威廉·亨利·帕金做助手 。
实验室很简陋,只有一张桌子和一些放试管烧杯的架子,连自来水和煤气都没有 。这对师生当时并没意识到,以这样的科技条件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目的 。实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他们一直没有灰心,仍然每天坚持 。1856年3月的一天,帕金做实验时,将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加入到了苯胺的硫酸盐中,结果烧瓶中出现了一种沥青状的黑色残渣,他认为这次又失败了,于是打算将烧瓶清洗干净 。考虑到这种焦黑状物质肯定是有机物,难溶于水,于是加入酒精并摇晃烧瓶,但意外的是,烧瓶底部出现了漂亮的蓝紫色 。这个实验虽然没有制出奎宁,却意外地收获到世界上首个人工合成染料——苯胺紫 。他的发现给纺织业带来了变革,也开启了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
- 海南岛在地图上的哪个位置 海南岛的地图是什么面
- 国联资源网新闻 国联资源网的优势
- 半夜咳嗽有血怎么回事
- 冬天吃橘子好吗
- 家居壁纸常犯的误区有哪些
- 家居贴壁纸的好处在哪有什么优点
- 贴进口墙纸与国产墙纸的区别
- 涂料与壁纸的区别在哪
- 阴虚内热怎么调理
- 好孕汤真的可以助孕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