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 三国中三顾茅庐主要内容概括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所谓“三顾茅庐”,即出自这里,它主要取材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
到底是刘备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毛遂自荐?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自从刘备得到诸葛亮后,与之关系日益亲近,身为元老的关羽、张飞,自然颇有微词 。刘备见状,便以“鱼水之乐”比喻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于是,三顾茅庐的说法更加深入人心 。
这个在《三国志》中仅有十余字的故事,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用将近十万字来铺垫 。
但令人意外的是,关于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件事,时人却持有不同看法 。
除了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之说外,还有人认为:诸葛亮是主动去见刘备的,他其实是毛遂自荐的 。
那么,哪个说法才是真的?
争议的焦点: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所谓“三顾茅庐”,即出自这里,它主要取材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
作为后人公认的正史,《三国志》的说法自然更为可信 。
问题的争议便在于:成书比《三国志》要早的《魏略》(魏人鱼豢编撰)中,却有另外一种说法:刘备来到荆州后,大行恩信,吸引了不少豪族、才子归附 。
诸葛亮也是其中一员 。一开始,他并没有被刘备放在心上,只被当成寻常书生看待 。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 三国中三顾茅庐主要内容概括

文章插图
于是诸葛亮率先发问:“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这般突然发问,让刘备注意到了这个年轻后生,在经过一番交谈后,刘备认可了诸葛亮的才干,“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 三国中三顾茅庐主要内容概括】这便是“毛遂自荐”说法的来历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撰写《九州春秋》时,也采取了这个说法 。但仔细分析来看,它却经不起推敲 。
诸葛亮的自述:
首先要注意的,正是史料的来源问题 。陈寿的《三国志》能成为正史,不是没有原因的 。可以肯定的是,它必然有不实之处;但它能有如今的地位,是得到后世史学家一致认可的 。
反观鱼豢编撰的《魏略》,却多为当权者所隐晦 。而且从作者的出身看,他是曹魏官员,自然要为自己的国家说话 。
裴松之从中引用的一些《魏略》,也大多证实了这一点 。
比如渭南之战 。《魏略》称马超是为了权力主动起兵,实乃“背父叛君” 。但根据司马光、胡三省等人的观点:马超起兵原来是曹操逼反 。
由此可见,《魏略》中的一些内容,不如《三国志》可信度高 。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 三国中三顾茅庐主要内容概括

文章插图
以陈寿的履历来看,他不仅是蜀国故吏,也是西晋官员 。这便意味着,无论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还是《魏略》这本史书,他必然都亲眼见过 。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采取“三顾茅庐”说,这便值得玩味 。陈寿此举,并非是赞美诸葛亮,而是沿用了其本人的自述 。
或许有人会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这么说,或许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故意夸大了而已 。但站在当时的情况看,刘备虽然已经去世,但跟随他发家的一些老臣却依然健在 。
比如刘琰,此人在豫州时便跟随刘备了;虽然存在感不高,却十分维护刘备的颜面 。倘若诸葛亮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胡扯”,这些人为什么不出来制止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