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沂南县属于山东哪个市( 三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 建国初 , 属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 。1950年5月 , 属沂水专区 。1953年8月 , 属临沂专区 。1958年11月 , 沂南县撤销 , 辖区并入沂水、临沂、蒙阴、莒县等4县 。1961年8月复置(7月国务院批准) , 属临沂地区 。1994年12月属临沂市 。
行政区划
1951年5月 , 区以序数命名:一区(东平)、二区(依汶)、三区(常山)、四区(岸堤)、五区(孙祖)、六区(垛庄)、七区(崖子)、八区(青驼)、九区(张庄)、十区(土山)、十一区(铁山)、十二区(李官)、十三区(葛沟)、十四区(河阳)、十五区(永太)、十六区(寨西) 。
1952年1月 , 撤销十区(土山) , 辖区划归原一区(东平)、九区(张庄)、十一区(铁山)、十四区(河阳);原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区依次改称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区 。15个区辖145个乡 。
1953年7月 , 沂水县的五区(城子)、六区(良水)、七区(峙阳)划归沂南县 , 分别称沂南县第十六区、十七区、十八区 。
1955年10月 , 设界湖镇(区级) , 一至十八区的区名依次改为大成、依汶、常山、岸堤、孙祖、垛庄、崖子、青驼、张庄、高里、李官、葛沟、河阳、永太、寨西、城子、苏村、铜井 。
1956年2月 , 垛庄区和崖子区东河、营后、泉桥、梭庄4乡划入蒙阴县 , 以崖子区的其余乡及青驼区部分村庄组成双堠区;沂水县的英山、刘家岭2乡划归沂南县城子区;撤销永太区 , 所辖村庄分别划归河阳、寨西、苏村等区 。
1958年2月 , 撤区建乡 , 全县辖1个镇(界湖)26个乡(高湖、依汶、孟良崮、马牧池、明生、孙祖、岸堤、里庄、双堠、青驼、张庄、砖埠、高里、李官、白石埠、杨坡、葛沟、蒲汪、库沟、辛集、苏村、张家哨、湖头、鲁家庄、铜井、独树) 。同年9月 , 撤销高湖、明生、独树、里庄、高里5个乡 , 分别并入岸堤、界湖、依汶、砖埠等乡镇 , 时辖1个镇21个乡 。
1958年10月 , 全县设20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界湖、依汶、马牧池、岸堤、双堠、青驼、孙祖、孟良崮、张庄、砖埠、白石埠、葛沟、杨坡、辛集、库沟、李官、蒲汪、张家哨、苏村、铜井 。11月 , 沂南县撤销 , 苏村、铜井、界湖、张庄、白石埠、辛集、库沟、依汶等公社及蒲汪、张家哨两公社的大部、孙祖公社的15个村划归沂水县 , 马牧池、双堠、岸堤、孟良崮等公社及孙祖公社的大部划归蒙阴县 , 李官、青驼、砖埠、葛沟、杨坡5个公社划归临沂县 , 张家哨、蒲汪两公社的13个村划入莒县 。1961年8月恢复沂南县时 , 全县辖界湖、依汶、马牧池、岸堤、双堠、孙祖、青驼、张庄、砖埠、葛沟、河阳、大庄、辛集、蒲汪、张家哨、苏村、铜井等17个人民公社 。
1963年1月 , 营后、梭庄、东河3个乡由蒙阴县划归沂南县双堠人民公社 。5月 , 人民公社改称区 , 区辖人民公社(小公社) 。全县有17个区124个公社 。
1963年12月 , 葛沟区长沟人民公社划归临沂县 。
1968年8月 , 区改称人民公社 , 原区辖人民公社改称管理区 。
1978年4月 , 蒙阴县重山公社的6个村庄划归沂南县 , 与岸堤公社西部的部分村庄组成重山公社 , 时辖18个人民公社 。
1981年12月 , 界湖公社更名界湖镇 。
1984年6月 , 撤销人民公社 , 全县设17个区61个乡(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