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大约有10%-15%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宝宝,会有母乳性黄疸 。那很多家长疑惑,母乳性黄疸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多数是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皮肤红润,但母乳喂养不久后皮肤却变黄,停母乳后,黄疸又减退现象 。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宝宝往往吃得好,睡得好,体重增长正常 。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 。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
2、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
母乳性黄疸有什么症状
症状一: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 。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 。
症状二: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体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颜色正常 。
症状三:小儿的肝功能正常,肝、脾不大,无贫血 。
症状四: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
母乳性黄疸怎么判断
母乳性黄疸,最简单判断方式就是,停母乳后看宝宝黄疸程度 。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 。如果接着重新哺乳,黄疸又上升 。那基本可以判定为母乳性黄疸了 。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1、当明确为母乳性黄疸后,现不提倡停母乳,可少量多餐喂养,按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 。
2、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
3、多晒太阳,以改变间接胆红素的结构,形成光异构体利于从尿中排出 。
4、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改配方奶喂养2天以上,直到胆红素降到安全范围再恢复母乳 。
5、当胆红素达到20mg/dl,应采取蓝光治疗 。
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
1、妈妈在怀孕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 。
2、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鼓励增加新生儿早期乳汁摄入量,能让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 。
3、坚持多次少量喂奶原则,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 。
4、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 。
5、宝宝出生后,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
- 冬泳减肥吗
- 清洁肝脏吃什么
- 排毒喝什么汤最好
- 茶盘一般放在什么上面 茶盘放在哪里风水好呢
- 电热水袋里面的液体是什么
- 肺结核复发的原因
- 黄颜色风水 黄色配什么绿色
- 蝶梦莲影意思 蝶梦莲影什么含义
- 脸就是一个人的风水 写在脸上的风水电子版
- 哺乳期吃阿胶对宝宝有影响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