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为什么做不过京东 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 二 )


未能开启“放量模式”
2013年2月,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6月开始“线上线下融合”,开始“从两个公司变成一个公司”,真正是易筋洗髓、脱胎换骨 。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2013年6月8日(抢在“618”之前),苏宁正式宣布“线上线下同价” 。如果说一年前是在演戏,这次苏宁可是玩真的了 。与2012年相比,2013年苏宁的主营业务毛利润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并逐年下滑 。
2014年,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226亿,同比增幅仅为3.2% 。同期,京东自营业务收入达1085亿,同比增幅62% 。2013年、2014年线上自营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仅为21% 。
2015年开始,情况才出现转机,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先后越过400亿、600亿 。2016财年,苏宁线上自营收入占比达到42.2% 。
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线上购物习惯养成,而且苏宁在移动端取得突破 。
另一方面,与苏宁——阿里的深度结盟有关(注:2015年8月,阿里投资283亿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同时苏宁以140亿认购2780万阿里股票) 。
2016年报称“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坚持自营全品类商品,2016年实现了商品、服务方面与苏宁易购的全面打通,销售增长较快,服务满意度稳步提升” 。张近东早就预见到零售的未来并开始电商实践 。完胜国美之后,苏宁“兵强马壮”,张近东决心破釜沉舟带领苏宁“飞升” 。
因缺乏电商基因,苏宁线上推广慢,流量获取成本高,付出巨额代价却没能按预期开启“放量模式” 。直至2016年,在结盟阿里的背景下,线上营收占比终于突破40% 。
相比之下,采取“保守疗法”的国美,2016年营收767亿,其中线上自营收入107亿,占比14% 。
2010年以来,苏宁营收从755万亿增至1486亿,增幅96.8%,年均复合增长仅为11.9% 。特别是苏宁、国美的当家品种——视听产品(彩电、影碟)完全停滞 。
回过头来看,苏宁“抢了个跑”,否则其在电商领域的建树会与国美不相上下 。总体来看,代价沉重的“抢跑”性价比是可以接受的 。
再议“线上线下同价”
假如门店保持高额利润,即便线上业务增速不甚理想,作为货真价实的“电商概念绩优股”,苏宁的市值不会逊于顺丰(3000亿左右) 。
饱受争议的“线上线下同价”是造成苏宁业绩急剧下跌的根本原因 。
当年苏宁心态是:买几块钱的菜都要讨价还价,老百姓买家电怎会多花几百块?线下如果比线上贵,早晚必死 。回过头来看,苏宁2013年推出“线上线下同价”有三点不妥 。
一是时机偏早 。零售价随渠道、消费场景而异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天公地道,一款酒在KTV的价格与超市相同才是咄咄怪事 。
而且,网购家电从少数人的“探险”到获得广泛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至少也要三、五年 。在此之前,叔叔阿姨们还是要看看、摸摸,向服务员提出一大堆问题,获得满意的答复后才放心掏钱 。苏宁太急于跟京东PK,顺道将老对手国美一军 。
二是线上拖累线下 。同款商品在不同商家、不同城市的标价不尽相同,甚至相同商家在相同城市不同商圈的门店标价也经常存在差异 。
在线下货比三家,需要付出很大时间和精力 。而在网上,消费者能够轻易发现价格差异 。
本来苏宁可用“易购”这个品牌与京东PK,线下的生意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苏宁”与“易购”可以在后台协同,在前台则不必强调两者的关系 。随着线上的壮大、线下的萎缩,再择机将两者融合 。
尽管线上不可避免地被友商“逼平”,但这部分营收占比仅为20%,只要线下保持较丰厚的利润,苏宁可立于不败之地 。不幸的是,“线上线下同价”把京东的施压放大四倍加诸线下,使整个公司陷于连年亏损(扣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