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 惊讶的意思( 三 )


任何坏事 , 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 , 形成风气 , 改也改不掉 , 就好象河堤 , 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 , 可以崩坝 , 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 , 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 , 真是无处不抢 , 无日不杀 , 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 , 车厢脏乱 , 到处涂满了秽句 , 坐在地铁里 , 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 , 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 , 敲了一记闷棍 , 眼睛失明 , 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 , 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 , 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 , 令我颇为吃惊 , 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 , 竟能死而复生 , 向上提升 。
因此 , 当我出去开会 , 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 , 立刻向他讨教 , 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 , 先改善犯罪的环境 , 使人们不易犯罪 ,  再慢慢缉凶捕盗 , 回归秩序 。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 , “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 , 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 , 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 , 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 , 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 , 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 , 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 , 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 , 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 , 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 , 出门不敢带武器 , 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 , 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 , 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 , 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 , 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 , 附近住户亮起了灯 , 打开了窗户 , 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 , 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 , 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 , 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 , 回到自己家上楼时 , 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 , 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 , 尽管她大声呼救 , 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 , 但无一人来救她 , 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 , 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 , 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 , 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 , 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 , 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 ,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 , 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 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 , 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 , 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 , 造成责任分散 , 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 , 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 , 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 , 由别人去救”的心理 , 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 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