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信息化大会 教育信息化( 二 )


此次规模空前的线上教学实践,既对学校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出考验,也为学校未来建设更加高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提供了诸多启示 。学校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应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教学形态灵活化 。从此次疫情期间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和学生处在一种相对自主、灵活的状态 。课程教学只有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灵活组织,总体上做到张弛有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同样贯彻灵活化原则,因时、因地、因材施教 。
资源供给协同化 。传统课堂教学中受制于单一的教与学关系,教学资源供给局限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不便多渠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线上教学期间,广大教师尝试活用各类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丰富的知识大餐;部分学生利用电视、网上教学资源乃至互联网上海量的知识信息开展探究式学习 。这些有益探索完全可以应用到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有效协同学校、社会等多方面优质资源 。
学习过程适性化 。前一阶段的线上教学期间,不少学校在探索过程中惊喜发现,传统课堂中难以实现的个性化学习过程成为了可能 。在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构建中,学校应利用和发挥好这一优势,在保持适度学习节律前提下,不必过度追求学生的齐头并进,而应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采取先进者多学、后进者巧学的多模态学习方式 。
技术支持敏捷化 。敏捷化是指根据需求或应用状况的改变,在固定时间内快速进行更新迭代 。无论是应对本次疫情的线上教学,还是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教育”,教育需求的变化呼唤高效快捷的技术支持 。尤其是此次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时间紧、任务重,更需要教育和技术加快发展,敏捷迭代 。必须要指出的是,技术支持的敏捷化更新往往不是一般学校层面能够进行组织的,必须依赖社会化协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敏捷化支撑 。
管理服务精准化 。“互联网+教育”为教育管理的精准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也考验了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 。教育管理者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互联网+教育”生态的维持上,一方面要做好“勤务员”,支持教师排课、教研等工作,并根据学情变化为教师解决工作量考核、教育资源供给等具体问题,让教师踏实放心;另一方面要做好“联络员”,及时准确反馈教育需求,督促协调技术支持,做好家校联络沟通,让一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使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得以顺利运转 。
此次疫情对教育而言,是危机也是契机 。在线教育以无可替代的方式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了一次信息化应用洗礼,学校可借此契机,从此次实践中提炼可行性经验,并加以完善推广,进而建设出一个兼具灵活性、适应性和高效化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 。
【全国教育信息化大会 教育信息化】(本文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6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教育信息化应用状况调查研究”[GYH2016022]成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