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百度云( 二 )


别林斯基认为,回忆录实际已触及了小说的边界,它们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表述的艺术性”,所以,一名出色的回忆录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忠于事实、还原历史的能力,而且还需要艺术概括的能力,“忠实地再现事实不仅要靠博学,还需要幻想 。文献资料中的历史事实,只不过是石头砖块,唯有艺术家才能用这些材料盖起漂亮的楼房 。”赫尔岑无疑具备了这种表现的能力和思考的深度 。
1852年,赫尔岑流亡巴黎 。远离祖国的特殊遭遇再次激发了他写作回忆录的冲动,他准备写一部类似于歌德的《诗与真》,重点是“描写一位俄国革命者论欧洲异教徒” 。当然,作品最后的完成彻底突破了作者最初的设计,《往事与随想》是赫尔岑的一部个人回忆录,记述了这位诗人思想家的成长经历与思想的发展轨迹,但它更是一部十九世纪俄罗斯政治与日常生活的编年史,其中生动的日常细节与宏大的时代背景相互烘托、相互映衬,像百科全书一样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岁月和生活” 。
就文体而言,《往事与随想》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和出色的文学才能 。它共分八卷,其中杂糅了传记、随笔、书信、时评、新闻和日记等多种文体 。在空间上,它不仅有莫斯科与外省的跨越,还有俄罗斯本土与西欧异域的对比;在时间上,上起1812年俄罗斯第一次卫国战争,中经十二月党人起义、四十年代欧洲革命、五十年代的政治流亡,下迄六十年代巴黎公社风暴的前夜 。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既有对美丽风景充满热爱的描写,也有私密情感的坦诚流露,更有关于真理的探索性论证,实可谓激情与理性相得益彰,诗与哲学并驾齐驱 。在章节的设计上,编者为其重新进行了颇具创意的安排,既有对应,也有错落,例如第四卷为《莫斯科、彼得堡和诺夫哥罗德》,第五卷则是《巴黎——意大利——巴黎》,在空间上为读者的阅读期待营造了某种张力 。在细节的凸显上,该书的编者又像列出关键词一样为每一章节写出索引性文字,如第三十六章,依次标明:“《民族论坛》——密茨凯维奇和拉蒙·德·拉·萨格拉——1849年6月13日的革命合唱队——巴黎的霍乱——离境” 。不能不说,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读者的检索和对某些重要的或喜爱的章节之重读 。在该卷中,编者还先后插入两集“《西方小品》”,第一集的两篇为《梦》和《在大风暴中》,第二集的两篇是《哀歌》与《附言》,它们作为传记正文的有效补充,记录了赫尔岑的哲思与抒情的历程 。在第四十一章后面,插入《一些已经触及的问题引起的思考》,内容涉及婚姻、家庭和妇女等 。显然,这是颇有探索意义的一种写作方式 。
雄辩的修辞能力
文字的逻辑性与可读性熔于一炉
在这些文字中,赫尔岑显示了写作政论所特具的雄辩的修辞能力:“把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归结为纯粹偶然的性接触,正如在不可分离的婚姻中要使夫妇始终如胶似漆,直至走进坟墓,两者同样是不可能的……人的正常生活离隐修院和牲口棚同样遥远;教会取消了修士的结婚权,要他们过无性的生活,这与世俗没有孩子的、单纯满足情欲的行为,同样为人们所反对……”在他看来,“基督教眼中的婚姻与社会眼中的通奸是一样的”,这种婚姻是“阴郁的”、“不公正的”,“它违背福音教义,恢复了不平等现象,要女人受男人奴役 。女人作了牺牲品,爱情(它是教会所憎恨的)作了牺牲品,当她走出教堂时,它已成了多余的东西,义务和责任代替了它 。”如此,基督教把一种充满光辉和欢乐的情感变成了“痛苦、倦怠和罪恶”,最终将迫使人类绝种 。文字的逻辑性和可读性熔于一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