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作者:孙若风(武汉大学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运动员的竞技场 , 也是机器人、数字人的秀场 。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 , 为了防止疫情传播 , 北京冬奥组委大量使用机器人提供服务 , 此举避免了人员接触 , 提高了防疫效率 。
在这场大考中 , 有一位特殊的新闻工作者——“小诤” 。 她对新闻事件能快速反应 , 并进行智能化数据分析报道 。
2021年6月 , 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腾讯互娱旗下NExT Studios工作室联合打造身兼数字采访人员与数字航天员的“小诤” 。 通过实时高保真数字人技术 , “小诤”在载人航天工程、深空探测工程等场景 , 从太空到地面的多个虚实结合的数字环境中 , 开展多样化报道 。
文章图片
图为利用实时渲染技术制作的新华社数字采访人员、数字航天员“小诤” , 她是纤毫毕现的超写实数字人 , 其生成时间是传统图形技术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
数字人
为何最先出现在体育报道中?
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新闻 , 到数字新闻 , 再到机器人新闻 , 往往选择体育报道来“开笔” , 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体育具有艺术性 。
体育积蓄了体能、技能、情感、直觉的能量 , 能在冬奥会这样的世界竞技场舞台上爆发出强大的身体潜能和审美冲击力 , 或在灵巧的变化中展示出优雅的身体之美和精神之美 。
这恰恰是生产方(新闻制作者)与需求方(观众)都期待进入的主客共享的场景 。
【“数字记者”亮相冬奥会!数字人未来走向何方?】从新闻制作者来说 , 一方面 , 体育比赛的资料数据相对丰富、集中;另一方面 , 成功的机器新闻 , 特别是由数字人参与的新闻 , 能够胜出的关键还在于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 。 这种思维在根本上就是艺术思维与审美思维 , 是人胜过机器的地方 。
从观众来说 , 观看这样的比赛 , 也最能调动自己的“内模仿” , 产生综合的审美感受 。 因此 , 在机器人、数字人新闻涌来的时候 , 不仅要看谁更快、更准 , 也要看谁更美 。
在新闻业务中 , 数字采访人员在数据采集、挖掘、呈现的技术上 , 在自动化、高效率、工作条件无限制方面 , 有突出优势 。 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将其应用在体育新闻领域 , 随后数字采访人员在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中得到应用 。
目前 , 中国的机器人新闻在世界人工智能发展中已占有重要一席 。 以色列学者诺姆·莱梅尔史萃克·拉塔尔主编的《人工智能时代 , 新闻人会被取代吗?》(胡珏、王一凡翻译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一书 , 在第三章“机器人新闻”中专门列了“中国梦幻写手”一节 。
书中写道:“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于2015年进入机器人叙事写作领域 , 当时腾讯推出了具有高速计算和信息搜索能力的梦幻写手算法 , 能够在一分钟内写出一篇新的1000字文章 。 腾讯的目的不是让机器人来取代人类采访人员 , 而是让人类采访人员能自由专注于更具挑战性和更为智能的任务 。 2016年里约奥运会 , 在为期15天的体育赛事中 , 梦幻写手制作了450条奥运新闻 , 内容大部分与赛事相关 。 报道迅速简洁 , 在赛事结束后几分钟内即可出现 。 现在电子游戏领域中也开始应用机器人作者 , 可根据用户在游戏期间的表现发布实时报道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