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日记日常生活300字 我的日常生活作文300字( 二 )


“90后”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新生代传承人何凤婷,师从省级非遗项目广州戏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惠兰,担起粤剧戏服制作重任,并开发深受年轻人关注的玩偶服装,将广府戏服文化传遍大江南北 。
谈起与粤剧服饰的缘分,何凤婷说,自己是半路入行的后生,目睹小姨董惠兰坚守粤剧戏服制作技艺40多年,将大半生的精力都倾注在状元坊戏服厂,也清楚了解到戏服制作技艺青黄不接的现状,她决心向董惠兰学习技艺 。
制作一件戏服前需要了解剧本故事、戏剧所处朝代、历史事件、人物特征、舞台环境等;在正式制作时,需要学习量体、设计、绘图、针图、印图、绣花、过浆、裁剪、车缝、钉珠等十多道工序 。历经拜师学艺的9年时间,何凤婷仍在学习路上,让她感触良多的是,粤剧界老前辈十分包容她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倪惠英老师演出结束后,身穿我制作的演出服饰拍照发给我 。粤剧艺术家们的认可,成为我钻研戏服艺术的动力 。”在何凤婷记忆中,粤剧前辈们的信任和包容之事数不胜数,让她记忆犹新 。
“25岁那年,小姨在外地出差,恰逢梁玉嵘老师急需为演出准备一件服饰,小姨问梁玉嵘老师是否愿意让我尝试制作,没想到梁玉嵘老师爽快地答应了 。”制作工期仅有7天时间,何凤婷在董惠兰的远程指导下,和戏服车间师傅们合力制作了一件工序复杂的演出旗袍 。何凤婷说:“前辈们给予了我信心,也让我意识到,传承这项非遗技艺的责任重大 。”
作为“90后”的何凤婷也有着和同辈们相似爱好——喜欢可爱的玩偶 。2020年,何凤婷本着好玩的心态制作了一套微缩版的中式婚礼裙褂送给准备结婚的好友,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 。“我逐渐意识到这也是传播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的一种途径 。”后来,这套当初赠送给好友的“金玉满堂微缩戏服”,为她在2021年夺得了中国(中山)红木家具博览会传统工艺美术展“金艺杯”创作大赛银奖 。
让何凤婷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年轻人看到她制作的玩偶服装,重新认识了粤剧戏服 。从2021年10月正式对外发售状元坊戏服厂玩偶服装以来,何凤婷通过直播、社交媒体等宣传与分享微缩戏服的制作过程,粤剧戏服的受众面不断拓宽 。“以前,关注粤剧戏服的人群可能只是唱粤曲的人 。现在,年轻人通过玩偶服装开始了解粤剧戏服,让我看到,戏服制作行业的路可以走得更宽、更广,广东非遗文化并不局限于在岭南地区传播 。”
未来,何凤婷计划将粤剧头饰、经典粤剧人物角色服饰融入玩偶服装中,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播广州戏服制作技艺 。
新生代绣娘飞针引线
古老广绣焕发新活力
广绣历史源远流长,远近闻名 。提起广绣,不得不提广州番禺区北亭村 。北亭村曾是番禺著名广绣之乡,村内众多家族以制作广绣为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名声在外的北亭刺绣社便坐落于北亭村,彼时“家家有绣架,户户有绣女”,传统的绣花工艺收入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
出生于北亭村的“90后”梁晓曼是广绣家族第六代传承人,其家族从清代开始制作广绣 。从小到大,梁晓曼和弟弟一直被家族的广绣制作氛围熏陶,跟着长辈学习广绣是他们童年时的课余生活之一 。现接棒广绣传承之任的梁晓曼,让广绣作品融入生活日常和多元文化,使广绣跳出固有框架 。
梁晓曼家族六代人都与广绣结下了无法割舍的渊源,梁晓曼的母亲梁秀玲是家族第五代传人,在梁晓曼的印象中,母亲成家立业后双手从未离开过针线:“21世纪90年代,广绣面临着发展的低迷时期,村里其他家族的阿姨们基本不再制作广绣,妈妈依旧在坚持,她不想看到北亭村的广绣手艺消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