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稍微注意观察就不难发现,文笔塔一般都依山、傍城、临水 。塔建得好不好,不在于塔自身的工艺水平和工程质量如何,而是与其周围环境的呼应是不是相得益彰 。
文笔塔的建造目的全在于一个“文”字,即兴文运 。
文运之所以不兴,人们往往归咎于当地风水的缺陷 。塔则被认为可填补当地在风水上的空缺,谓之补地气 。因此文笔塔的选址,就特别的讲究风水 。凡是文运不通、不发科甲的地方,均可于甲、巽、丙、丁四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塔,高过别的山,即发科甲 。所以,文笔塔的建造方位常在城市或村镇的西南向,成为每一个县城或村寨西南向必不可少的点缀 。
细数保山现存的文笔塔莫不如此,这是因为保山全境的山势北高南低,河流多由北向南,于西南向建文笔塔,当地的文运就不会随水流走 。如昌宁县文笔塔建于右甸河出坝子的葫芦口之侧的和睦山上,处“巽”位,“巽为风,风既相随,无物不顺”,寓含着兴旺之意 。而太保山文笔塔则是依山、伴城、临水都占全了 。

文章插图
当然这是“迷信”的讲法了,就唯物论来说,文笔塔的建造位置,最主要的是依据城镇村庄周围的情况、四周的山势而定 。或挺秀于山巅,或依偎在水滨,或镇守于江畔,皆如倚天之剑,直刺云霄,为天地增辉,为山川添色,成一县一邑之标志 。文笔塔也有叫文笔峰的,其实也是有讲究的,耸于山巅之上的称文笔塔,平地而起的高塔则为文笔峰了 。
2“以文压武”求安民
文笔塔除了祈求文运,为山川添色外,还有“以文压武”之意 。比如矗立在昌宁县城西南方向6公里处和睦山上的文笔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11级密檐,从山麓仰望,孤高迷离,雄踞和睦山关 。
传说在清康熙年间,右甸坝经常发生械斗,打斗起来十天半月不停歇,闹得人心惶惶,民不安生 。
有一位姓赵的县令因无法平息械斗而被撤换,新上任的县令略懂风水,在考察完右甸坝的山川水系之后,感到这里虽是林茂竹修、丰水沃野之地,但南方稍陷,地势偏低,山峰也不够耸拔 。南方是“离”,不利人文 。右甸坝又如一个倾斜的筲箕,筲箕不平,必有米粮流走,人必为食而争,械斗是以难免 。
于是就和县里的乡绅们商议,修建了这座文笔塔,锁住坝口关隘,垫平倾斜的风水,以制外流之势,并可“扶正压邪”,永镇山川永固,以安民心稳定 。他还在塔的北面建了一座文昌庙供奉魁星神像 。魁星二十八宿星辰之一,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灵,主管文运,文人雅士、世族官吏多崇奉祭祀它,认为可以保佑他们求得功名 。魁星有了文笔,尽可以书写天下文章,也就不愁文运不兴 。文运兴,世人皆知书达礼,械斗自然停止,学子文运兴盛、为官步步青云,使昌宁之地和顺安宁(昌宁原名“顺宁”) 。
3装点江山的人文景观
就全国来讲塔的造型多姿多彩,每个地方都会根据塔的作用再加上自己的特色 。依材质来分,不外乎是木塔、砖塔、石塔和现代的钢筋混泥土塔 。
现存的文笔塔没有木质的,也没有完全用石头砌制的,即使有过木质塔,也没有流传下来 。造塔最盛是明清时期,而那时制砖技术也日臻成熟,遗留下来的文笔塔以砖塔为多 。即便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建的文笔塔,也是砖塔 。只有近几年重建的才采取了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办法,比起砖塔来讲更牢靠了 。
在样式上别出一格的是施甸县由旺文笔塔,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距今已是200多年 。塔高18.8米,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正方形的塔基,用大石块砌成;塔基上为六方形,用砖砌成,再往上就是圆锥形,是全塔最为高耸的部分,用特制的弧形土砖砌成 。整个塔亦方亦圆,刚柔并济,异常牢固 。
- 红杏出墙是指什么
- 哈密瓜的产地在什么哪里 哈密瓜在哪里产的
- 调好的肉馅放冰箱冷冻能放多久 调好的肉馅放冰箱冷冻能放的时间
- 砭石的产地在那里 关于砭石的产地一览
- 羊角蜜甜瓜的产地在哪里 羊角蜜甜瓜的产地
- 猕猴桃的产地在哪里 猕猴桃产自哪里
- 甲骨文出土的地方是现在的哪里
- 温热的食物可以直接放进冰箱吗
- 意面和面条的区别
- 葡萄干热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