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究竟是不是“蓝海”

【生鲜电商究竟是不是“蓝海”】金秋吃蟹季 。京东和苏宁纷纷在苏州阳澄湖承包池塘、抢大闸蟹 。区域电商企业对生鲜也热情满满 。来自四川省商务厅数据 , 目前全川涉农电商企业已超2500户 。
背后的商业逻辑很简单:工业品电商的竞争 , 行业毛利已被压缩至10% , 逼近“天花板” 。而农产品电商毛利超30% , 当然有吸引力 。
阿里巴巴曾联合专业机构做过市场调查:2015年 , 在电商平台购买过生鲜产品的消费者占24.5% , 没买过但是有兴趣尝试的占48.1% , 合计占总消费意愿超过7成 。京东生鲜事业部总裁王笑松称 , 京东生鲜的客单价高达3位数 。业内预计 , 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到2018年将超过2000亿元 , 年均增长率将超50% 。

生鲜电商究竟是不是“蓝海”

文章插图
甲之蜜糖 , 乙之砒霜 。虽然生鲜电商被誉为最后的电商“蓝海” , 但简单复制工业品电商的经验很难笑到最后 。从美味七七倒闭、爱鲜蜂“劝退”员工 , 到本来生活业务调整、天天果园关闭线下店、青年菜君资金链吃紧……生鲜电商的转身 , 留下让人唏嘘的背影 , 更留下了“中国3000家农产品电商几乎无一家盈利”的喟叹 。
阿里巴巴集团“活水计划”学者魏延安认为 , 生鲜电商普遍面临三大困境:一是物流体系不给力 , 成本居高不下;二是标准化程度低 , 产品质量控制十分困难;三是运营模式和定位相当困难 , 同时伴随源头控制成本高、消费信任难过关等挑战 。也有业内人士评论 , 由于农业生产管理、零售终端等方面的问题 , 加之缺乏线下体验 , 生鲜电商最终成为一道“伪命题” 。
企业感受最深 。有四川农产品电商反映 , 物流占运营成本高达5成 。“30%的毛利已被高昂物流和运营成本消耗殆尽 。”四川蜀品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勇说 , 生鲜电商看上去像美丽的大草原 , 实际处处是泥潭 。
针对目前的行业困境 , 魏延安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深度开发农产品内涵 , 走品牌化之路 , 成功者如褚橙和柳桃;把物流链缩短 , 通过社区化打通最后“一公里”;线上线下融合 , 一方面通过建线下门店弥补线上体验不足 , 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做精准定位 , 提高农产品运营实效 。
目前 , 电商巨头利用其雄厚资金实力 , 在农产品标准化、冷链物流、买手选择、流量配备等方面砸下重金 , 生鲜产品在自有平台的销售占比明显提升 。但由于渠道所限 , 无论是采购还是市场都很难下沉到县一级 , 这也是电商巨头们面临的最大“痛点” 。
另一方面 , 乡邻的信任 , 让县域跃跃欲试的本土电商 , 拥有电商巨头无法比拟的资源 。若将巨头的流量、运营能力和本土“轻骑兵”的资源整合起来 , 推动农特产品上行 , 或能探索出多方共赢之路 。星星之火 , 已在成都新都、广元苍溪等地点燃 。
本文"生鲜电商究竟是不是“蓝海”?"为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194284)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