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古墓 清源山古墓风水图( 二 )


目前,在室仔村附近调查到的北宋曾氏古墓道碑有两方,即“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碑与“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碑 。另外,还有两方曾氏祖墓道碑、墓碑也被先后发现,一方是直接镌于巨岩之上,上书“诰赠 龙山 武翼大夫曾公、太恭人辜氏封茔”,疑为明代立的墓道碑;另一方则为花岗岩碑,半截埋于土中,露出地表的碑面上书写着“清 曾氏世祖”字样,应为清代曾氏墓碑 。两块碑的主人究竟何人,尚待考究 。
“此地的龙山曾氏祖墓,可能不止这几处 。”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管委会秘书长、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会长曾文军表示,《温陵曾氏族谱》记载着“郡城外东北晋江鸾歌里清源山后国田院”有十几座北宋时期的曾氏祖墓 。清乾隆《泉州府志》载:“泉自宋初,始分乡、里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本县(晋江县)宋分五乡,统二十三里 。”鸾歌里古为晋江二十三里之一,大致方位即在泉州府城东北方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清源山后的“国田院”的地理位置,很有可能就位于当今的室仔村一带 。这里即为文献记载中的龙头曾氏的“五世祖妣坟山” 。
从曾氏族谱的记载来看,古时曾公亮在“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和“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旁立有墓道碑,还在五世祖妣坟山的四围,“各立石界” 。目前这些界石也仍未被发现 。
族谱还载:“曾瓒妣张夫人坟地,在郡城外东北晋江鸾歌里,清源山后国田院 。菌峰龙自清源山分落,仙带飘空而下,旁枝左抱右拥,正脉中出 。至穴后大开屏帐,成五星聚讲贵格 。面山笏石朝拜,拱抱周密,穴坐未向丑,号腕上牙笏形 。”由此可知,张氏墓的穴号为“腕上牙笏形” 。族谱又载:“曾会妣封江夏郡君、追封楚国太夫人黄氏 。附葬五世祖妣坟山,穴在张夫人坟后一仑 。坐坤向艮 。亦号‘腕上牙笏形’ 。”

风水古墓 清源山古墓风水图

文章插图
曾会神道碑资料照片(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 供图)
风水古墓 清源山古墓风水图

文章插图
曾瓒墓道碑资料照片(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 供图)
风水上的精心布局
古时,在南安县三十五都钦风里白石窟斗山(今南安市官桥镇泗溪村屈斗自然村),即有龙山曾氏祖墓群,其中就包括五世祖曾瓒与八世祖曾会之墓 。白石窟斗山位于泉州古城的南方,而清源山后国田院位于北方,这两个曾氏祖墓群地一南一北,是一种巧合吗?曾瓒、曾会又为什么不与自己的夫人合葬一处呢,这似乎与世俗的夫妻“生同衾、死同穴”的观念有所不同 。曾氏族谱告诉我们,曾氏祖墓群地之所以这样安排,皆是出于古人的“风水观”所致 。风水八卦中南方“丙午丁”属火,主丁 。北方“壬癸水”属水,主财 。而传统观念里,男即为丁,女则主财 。夫妻分葬两地,是特意在风水上精心布局,以此来实现玄学中的“丁财两旺” 。
据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理事曾长源、曾国贤介绍,宋代龙山曾氏诸多先祖皆附葬于这五世祖妣坟山 。按照族谱的记载,曾建于此地的曾氏祖墓有:宋八世祖曾会元配、封夏国太夫人吴氏墓(附葬于五世祖妣坟山蔡湖,穴号“冲天烛”);宋乡进士、赠秘书丞、八世祖曾介夫人黄氏之墓;宋中议大夫、赠大中大夫、封司徒、九世祖曾公济之墓;宋朝议大夫、提点宫使、朝奉大夫、十世祖曾孝仁及妣王氏合葬墓(穴号“钟鼓山”);宋从政郎、淮东总管、十一世祖曾詝墓;宋右从政郎、十一世祖曾?墓;宋十世祖妣黄氏墓(一云林氏、赵氏合葬墓);宋十一世祖曾諌、妣石氏之墓;宋十一世祖曾誡之墓 。这意味着,随着曾氏五世祖妣坟山调查的开展,或许将会有更多的宋代古墓出现在世人面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