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指大盘 风水里面的大盘指的是什么东西


2014年,机缘巧合,进入了量化私募行业 。
第一家就职的公司,叫它A公司好了,是2014时代当时的“头部”量化私募 。
每天访客纷至沓来,上市公司的,银行的,信托的,券商的,个人土豪的,意向投资款从5000万到几亿不等,5000万以下的由于公司人力有限,一律请耐心等待 。至于收费标准和核心商务条款,得按照我们提的来,不符合的,下次有机会再合作 。比如和某四大行之一合作,因为费率的小分歧,在合同套印前期给停止了;和某代销实力超强的银行合作,因为额度分歧(银行想多募)给停止了 。那个时候我们市场部人也不多,基本就是被推着发产品,时常发生来访交流过一次的,没有印象的谁,过一阵致电,“钱已经准备好了,不多,7、8千万,募集账户信息告诉我”,这样的剧情 。
公司的工作氛围很好 。很轻松 。同事相处很愉快 。机构和客户对A公司很殷勤(可以这么形容),金融机构和金融媒体对量化策略赞不绝口,对A公司趋之如骛,行业峰会邀请函接不完,老板随便演讲疯狂点赞,A公司的员工随便发一个朋友圈,也同样疯狂点赞 。
那个时候的A公司,就是理想中甲方的模样 。
就是这样,到14年底的时候,A公司管理规模接近百亿(差不多只花了一年多时间) 。14年下半年的时候,发行了几只基金,小的几个亿,大的主要有两只基金,一只10亿,一只20亿 。
14年10月开始,大盘进入风格切换行情,就是现在说的二八行情 。产品开始回撤 。所有其他相似策略的“头部”私募都开始回撤 。
风格切换行情刚开始的时候,客户一周会电话交流一次,这样的情况维持几周以后,每天都会询问,语气也从开始的友好问询到后来难掩的紧张,甚至是失望 。A公司也从一开始正常操作产品月报,到后来定期发送产品情况说明 。媒体开始发布“量化策略失效”、“反思量化策略”、“量化在国内是否可行”等文章并刷屏 。
当然,这次风格切换行情没有持续太久,且很多产品处于封闭期,没有影响管理规模 。过了两个月,15年牛市开启 。产品净值也迅速回升,直至创新高 。可预见的,客户和A公司,又恢复了互相信任的关系 。市场对A公司,又重启崇拜的目光 。
再后来,股指期货受限,股指深度贴水,对冲工具失灵,策略又开始不适应,再加上A公司本身发生了其他一些事,时间久了,市场上就很少听闻A公司的消息了 。其他几个2014时代量化“头部”私募,罚的罚,转型的转型,到现在也都不太听闻了 。
再再后来,市场上出现了区别于那个时期,“崭新”的量价高频量化私募,被市场重新誉为“头部”,熟悉的场景来了 。金融机构和金融媒体对新量化策略赞不绝口,对新头部公司趋之如骛,行业峰会邀请函接不完,老板随便演讲疯狂点赞 。新头部公司的员工随便发一个朋友圈,也同样疯狂点赞 。
这几天听说,这些量价高频策略开始跑输指数了(这次主要是500,而不是14年的300,500超额收益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定义为衡量量化管理人投资能力的主流标杆了),朋友圈又开始刷屏 。当然时代总是在进步,现在官宣发布文章的不止媒体,还有头部本身了,这么做很聪明,及时主动发布永远比被动解释强 。
【港指大盘 风水里面的大盘指的是什么东西】这不禁让我想起A公司的故事 。
世上没有新鲜事 。人性和山脉一样亘古 。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没有变化 。客户,媒体,渠道,私募,都没有根本性变化 。客户还是乐于追逐新颖的、爆款的收益,参考市场最高收益和最低回撤标准;媒体还是偏爱热点,断章取义;私募还是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弱点,充分展现其优越性和反脆弱性;渠道变得越来越关注换手率和权益,当然这和市场整体成交量低迷有关,媒体、私募这么做,因为客户喜欢这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